11月23日上午,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003010根据各自贸易试验区的特色功能定位,提出不同的深化改革创新措施,引导各自贸易试验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53项支持措施中有14项适用于特定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其中,对于重庆自贸试验区,《通知》第三十四条提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海关总署负责支持在重庆自贸试验区设立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第一口岸。
根据《通知》的规定,药品必须通过国务院批准的允许药品进口的口岸进口。目前,允许药品进口的口岸城市有18个:北京、天津、上海、大连、青岛、成都、武汉、重庆、厦门、南京、杭州、宁波、福州、广州、深圳、珠海、海口、Xi安。
同时,相关规定也明确,对于生物制品(如疫苗、血液筛查试剂等。)国家规定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首次在国内销售的药品(简称“首次进口药品”)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药品,其落地地点必须是京、沪、穗三地的指定通关口岸。
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药品进口的不断增加,特别是首次进口药品数量的大幅增加,其规定的实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北上广日常药品进口量过大,给监管带来一定压力。
据不完全统计,北上广三地进口药品首次通关查验分别为:北京4万件/年,上海7万件/年,广州3万件/年。药品检验机构很忙,整个检验过程大概需要2~3个月。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重点城市每天的进口查验量不到北上广的十分之一,查验人员的配置相当充足。整个检查过程大约需要15-30天。
此外,从医多年的政协委员、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屈谦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重庆商报专访时指出:“目前进口药品首次通关口岸布局不合理,导致很多药品市场供不应求。”
他表示,目前国外药企基本都选择第一次进口的企业作为国内代理商,之后再进口一般不会轻易更换国内代理商,导致大量药品进口资源向北上广深聚集,很多好药、新药需要通过北上广深流通到全国各地。
在这种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上面临着药品短缺的局面,如瑞典阿斯利康的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日本森聚公司的普拉洛芬滴眼液、华瑞药业的大量进口品种等,都是由于进口药品检验时间长,厂家生产能力不足,导致市场长期缺货。
从以上情况来看,首次开放重庆为药品和生物制品进口口岸,有利于缓解北上广口岸监管压力,平衡首次进口药品通关口岸布局,缩短药品进口查验时间,更好地满足公众用药需求。
(文章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