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彩静
注册公司“查封”名称,然后转让空壳公司,已经成为一种业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没有车牌的空壳一文不值。但在“围城之外”的人看来,由于进入市场速度快,自身资质不足,壳公司成了烫手山芋,壳交易市场逐渐成型。
齐财经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发现,有空壳卖团队长期卖空壳,每个“壳”下都有备注,有资质、干净、无业务、无债务等。甚至有人声称“字号”是可选的,在层层筛选中抬高了空壳的价格。
据了解,金融、金融服务相关的空壳成为主要空壳资源。业内资深人士毕表示,注册金融机构有一定的门槛。这样一来,金融“壳”就有了一定的价值,从而具备了销售条件。
品牌名称、经营范围、注册时间、实收资本等等都会影响“壳”的价格。其中,监管最容易引起金融空壳的波动。有空壳卖团队表示,在北京、杭州等监管严格的地区,一个金融服务空壳已经卖到几十万元。
同时,金融监管的收紧也提高了金融公司的注册门槛,金融壳价格水涨船高。
01
饲养、收集和出售贝壳
据了解,壳公司的存在主要是为急需成立公司的创业者提供便利,省去他们注册新公司漫长的准备和等待时间。所以空壳卖团队大多在追逐最新、最热门、最容易的空壳,金融公司是空壳卖团队的重要目标。
互联网新闻中心发现,在很多从业者卖空壳的广告中,金融公司占据了朋友圈的“C位”。其中,融资租赁、小额贷款、基金管理、商业保理以及具有金融服务中介业务范围的公司都是“抢手货”。
与此同时,广东和深圳的“壳”也成为数量最多的优质资源。具体来看,深圳前海、广州东莞、广东福田的“壳”都是卖空壳朋友的“常客”,杭州、武汉、安徽合肥也偶尔上榜。
互联网新闻中心还了解到,空壳公司交易已经成型。一方面,卖空壳团队的空壳资源先注册公司名称,继续“养壳”,装扮“壳”,瞄准机会卖掉。
而且,“保存时间越长,价格越高。所以在保证出手的情况下,公司注册时间越早越好,空壳的‘运营时间’越长越好。”
另一方面,空壳卖团队会继续“收空壳”,然后扩大业务范围,改变字号等。然后打包出售。
收集到的空壳会贴上“现有公司转让”的标签,去“优惠客户”。而“法人需出国拓展业务”和“快速融资”的空壳,普遍存在注册地址不理想、注册时间短、业务范围小、非全国经营等或大或小的缺陷。
在卖壳方面,由于公司的性质,一些空壳也有自己的优势。据了解,长期从事卖空壳工作的海伦,曾在武汉“卖”过中外合资的融资租赁空壳,深圳唯一一家有乐透(含彩票)业务范围的空壳,等等。
有的卖“壳”是为了制造数量上的优势,广东某典当行的空壳可以作为“母子”转让;一个集团名下的四家外企打包出售;没有行业没有区域母公司,有3个子公司;还有商业保理壳甚至股东公司一起打包。
此外,特壳还会附带ICP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等资质证书,以“提升价值”。电竞、区块链等空壳甚至会打包软件、发明专利等。
02
抢名大战?
根据互联网Ne
同时,字号不仅是卖壳团队附带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卖壳价格的重要尺度。
空壳只是一个空壳,所以壳的名字就代表了它的“面子”和“品质”。名字越优雅,越受欢迎,价格也越贵。
据了解,站在贝壳字号顶端的是“中字头”的字号,如洪钟、中公、中邦、中邮、中智、韩中等。稍微“低调”一点就是国家领土、国际关系、国家建设、国家财政、国家军队等“国字头”的称呼。接下来就是城投、华商、孔敬、众邦、华融、神投、沿海、复星、银控等各种听起来很庄严的“称号”.
(要出售的资本控股壳)
在卖壳团队眼里,上述品牌名都是“能抓住,抓不住,就盯着”的“好牌”,剩下的都是“散养户”,多而精。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家宁对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表示,空壳公司交易是一种“没有任何法律禁止就可以进行”的交易活动。原则上来说,抢了品牌名再加价卖是没问题的。
陈家宁还指出,“中字头”、“中字头”等字体名称,或许可以帮助企业在创业初期减少一些宣传和运营上的阻力。但是,在字体名称上做文章,对公司的实际业务并无帮助。
“就像前几年的域名炒作一样,抢其实只是一个噱头,更多的只是用来炒作和宣传。过分注重字体大小,其实是本末倒置。”他补充道。
“特别是,只有名牌,只有名牌,却不能做生意。经营范围不包括业务空壳,在业内人士看来其实一文不值。毕竟公司的实际业务才是发展的根本。”
03
“金融外壳”正在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字号的占用,监管的强势出击也使得金融壳的价格水涨船高。
早在2017年底,厦门等地就要求,在互联网金融清理整顿期间,暂停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含有“网贷”、“点对点借贷”、“P2P”字样的企业工商登记。
随着打击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贷款帮扶、民间借贷机构等全面排查,原则上金融、金融信息、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投资管理、财富管理、网络借贷、点对点借贷、P2P、股权众筹等不再出现在企业注册名称和经营范围中。
公司名称和范围包含“贷款”、“贷款代理”、“抵押”或其他具有贷款含义的词语,在中国各地已停止登记业务。
一方面,公司名称、经营范围中含有“金融”、“贷款”、“金融服务”等字样的企业不敢自查自纠;另一方面,使“监管严格”的财务公司牌照一举成为“抢手货”。
互联网新闻中心发现,不少卖壳人在朋友圈反复“抢收小额贷款公司”,金融壳供不应求。金融“壳”和无地域、无行业的“壳”一起成为流行的“优质壳”。
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金融中介服务、贷款代理等空壳的名称和经营范围“已被叫停,没有字号可供选择”,其价格从1万到8万不等,并随着监管的不断加强而不断上涨。
在北京、杭州等监管严格的地区,金融壳的价格已经达到几十万元。同时,隶属于国资、知名集团的“壳”价值高达百万元。
04
空壳值多少钱?
“金融、网络技术等。都是有一定门槛的热门行业。就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毕严光指出,空壳即使是“空的”,只要满足一定的“等价交换”条件,市场就会有需求。
毕严光表示,要形成规模,金融壳交易一般有客观的“申请难”和主观的“资质难”。
在“申请难”方面,金融类壳公司往往面临各种行业门槛或“地方门槛”。注册资本的规定,指定区域的注册,或者部分地区工商部门不批准设立此类公司,都会导致类似空壳公司的买卖现象。
而“资格难”是指设立公司容易,但创业者很难控制和使用公司,或者公司的法人、实际控制人、股东都达不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