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环球时报
《新工厂》法国周刊网站1月20日文章,原题:中国化妆品市场彻底整顿。中国消费者正转向本土品牌,化妆品市场的演变证明了这一点。法国法山设计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马修罗切特-施耐德(Matthew Rochet-Schneider)表示,过去三年,中国本土品牌的销量呈爆发式增长,新冠肺炎疫情起到了催化作用。
大数据公司Luxurynsight创始人乔纳森西博尼(Jonathan Siboni)表示,去年全球美容(化妆品和护肤品)市场规模达到1758亿欧元,其中中国占23。中国市场的变化比世界其他地方快得多。从现在到2025年,中国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市场份额将增加到31。包装供应商Aptar的经理杨春佳一也认为,“C-Beauty(中国美容潮流)和‘爱国消费’正在蓬勃发展,本土品牌抓住了机会”。在此背景下,欧莱雅、资生堂、LVMH等外资化妆品集团受到了本土新兴品牌的挑战。
Rochet Schneider建议,希望在中国立足的外国品牌应该“给自己起一个漂亮的中文名字,同时具有法国风格”。他表示,对于国外一般化妆品企业来说,与本土品牌合作会被视为一种尊重。对于知名品牌,要谦虚,不能投机取巧,因为“涉及本土文化的不当公关,可能会导致误解”。
法国创意公司创始人伊莱帕伯尼克(Eli Papernick)表示:“中国本土品牌擅长利用数字化手段,微信和Tik Tok等社交媒体在营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西方品牌并不总是了解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中国人买大品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有钱。消费的背后是对品牌的热情和热爱。这种关系很牢固,就像朋友一样。”(作者洛朗拉塞尔,赵凤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