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财务报表,除了财务会计的基本知识外,还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才能看清隐藏在财务报表背后的企业奥秘:
浏览报表,检测企业是否存在重大财务问题。
要得到一个企业的报表,首先不要做一些复杂的比率计算或者统计分析,你要通读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三张报表,看看有没有异常的账户或者金额异常的账户,或者从表内不同账户的金额分布来看是否异常。比如国内会计实务中“应收应付是一个篮子,什么都能装过去”。过多的其他应收款往往意味着企业的资金被其他企业或人占用,甚至长期占用,可能是无息的,也可能成为坏账。在分析评估时,应剔除可能成为坏账的应收款项部分,反映为当期坏账费用,以减少利润。
研究企业财务指标的历史长期趋势,识别是否存在问题。
一般来说,持续盈利的公司业绩比前三年亏损,但本期盈利的公司更可靠。我们对国内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一个上市公司的业绩必须要看5年以上,才能基本看清楚。如果把股东权益报酬率作为一个业绩指标来评价上市公司,会有一个规律,就是上市当年上市公司的这个指标会比上市前三年的平均水平下降50%以上,以后几年就再也回不到上市前的水平了。只有一种解释:企业上市前的报表被“包装”得太多了。
比较企业的利润水平与其现金流水平是否一致。
有些企业在利润表中反映了较高水平的营业利润,但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较差,那么我们应该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利润没有转化为现金?利润质量有问题吗?”银广夏被曝光前一年的盈利能力远超同业平均水平,但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其营业利润水平相比较差。事后证明该公司通过与其在天津的全资进出口子公司虚假制作报关单虚增利润,然后在会计上虚增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而这些虚假的应收账款永远无法转化为经营性现金,也难怪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如此之差。
拿企业和同行比较。
将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指数的标准进行比较,可能会让我们对企业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一个企业与自身相比可能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销售额增长了20%,但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行业的平均销售增长水平是50%,越来越慢的企业最终会输给竞争对手。
谨防报告中的“粉饰”。
一些粉饰报表、制造财务报表泡沫的方法,容易导致对企业决策绩效的评价出现偏差甚至完全错误。
非经常性业务利润用于弥补主营业务利润的不足或亏损。
非经常性营业利润是指企业不经常发生或偶然发生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利润,通常出现在投资收益、补助收益、营业外收入等科目中。如果我们在分析中发现,企业扣除非经常性业务损益后的净利润远低于企业的净利润总额,比如说低于50%,那么我们就可以肯定,企业的利润主要不是在其主要产品或服务上,而是在不经常发生或偶然发生的业务上。这样的利润水平是不可持续的,也体现不出企业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上的提升。
将收入支出或期间费用资本化,以高估利润。
这是中外企业“粉饰”利润的惯用手法,比如将本应作为当期费用列支的利润表项目反映为待摊费用,或将长期待摊费用反映为资产负债表项目。在国内房地产开发行业,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企业将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利息费用随意、长期地“挂”在长期待摊费用账户上,使这些企业的利润被严重高估。
通过关联交易“改善”经营业绩。
这种方法的一个经典例子是琼民源公司,目前已经不存在了。为了掩盖亏损情况,我们不惜将土地卖给其子公司实现当期盈利,明年再从子公司回购土地。后来“事情败露”,被财政部和证监会重罚。因此,在分析中要关注企业的关联交易,研究其在企业销售、采购、贷款、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考察这些交易的价格是否公允。
通过企业合并“增加”利润
有些企业在其产品或服务失去盈利能力时,通过兼并其他盈利企业来“增加”其合并报表的利润。这些企业的会计专家利用我国尚未出台的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和现行《合并财务报表暂行规定》中的“漏洞”,将被合并企业的利润不恰当地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在分析中,要特别关注企业的收购日期、被并购企业在收购前的利润水平、合并利润表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之间是否存在除所得税和少数股东收益以外的异常科目。
通过内部外汇资金粉饰现金流
有的企业供、产、销现金流不足,就采用向关联企业融资,并将这些资金的流入列为“其他经营活动收到的现金”的方法,使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更好看。
不要夸大财务报表的作用。
财务报表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掌握公司的财务状况,评价决策绩效,但我们也应意识到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首先,企业的资产和销售产品的成本在利润表中是按照取得资产或存货时支付的金额来记录的,所以资产和销售成本并不是按照资产或存货的现值来反映的。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资产回报率或股本回报率可能被高估。此外,历史成本原则也使得同行业新老企业比较困难。举个例子,假设A公司和B公司生产完全一样的产品,生产能力完全一样,今年销售收入完全一样,都是1亿元。A公司成立10年,由于固定资产购建较早,原始成本相对便宜,且由于使用中折旧,其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较低,只有2000万元;而企业B是一家新成立3年的企业。固定资产购建成本较高,累计折旧较少,故其账面价值较高,为6000万元。我们可以计算一下A公司和B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A公司是10000/2000=5次,B公司是10000/6000=1次。67(次)。如果对比两家企业的周转率,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B的周转率只有企业A的1/3,企业B的资产管理效率似乎也远不如企业A,然而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公平的。解决这一局限性的办法是在企业内部评估中,用资产的现值来衡量资产的价值。例如,在企业A和B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用重新购买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重置成本来代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其次,会计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估计普遍存在。会计准则和系统通常允许对同一项业务采用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即使同类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折旧,不同企业对资产的使用寿命和在市场上无法出售的价值(残值)的估计也可能不同。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有:第一,在企业集团内部进行绩效考核之前,应按照行业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尽可能减少甚至禁止对同一种经济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第二,作为分析者,要采取一些措施消除会计政策不一致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此外,财务指标也有局限性。企业的内部控制程序是否有效,企业作为一个组织的创新和学习能力如何,这些都是财务指标无法反映或完全反映的。借助其他非财务指标,甚至是那些难以量化的指标来评估现金流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公司能不能做大做强,取决于资金的周转率,现金流是最直接的!但是有两种股票除外,一种是银行股,银行股的现金流肯定更多,这是错觉!地产股,基本现金流为负,不要慌,这是房地产的特点,资金回笼比较慢!每股收益、净资产、公积金、主营收入、流通股等业绩会计报表一般分为四个部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还有一些附表。首先要确定它的行业,看它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权益负债比,负债高的公司相对危险,但是它用的是高杠杆的财务。利润表的主营业务收入是多少?是否有折扣,要看其库存是否过高,涨价和减值准备,大股东是否持股,高管是否持股,销售毛利等。现金为王。现金流量表是企业的血液,它的每股收益、市盈率、近年来主营业务的增长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