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受聘干部的帮助下,吉林省白城市零就业家庭毕业生方明明--
明确求职目标找到满意工作(帮扶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③)
人民日报记者刘一青
“阿姨,告诉我你的姓名、年龄、住址。”走进吉林省白城市一家家政公司,行政助理方明明正在录入月嫂信息。在她的办公桌上,放着有关工作技巧的书籍,书页边缘贴满了笔记。“工作不忙的时候,我会自学一些技能,技术更强了,信心也更足了。”方明明说。
23岁的方明明来自白城,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是非师范类毕业生。她来自一个零就业家庭。父亲去世后,她贫穷的母亲靠缝纫补贴家用。因为要照顾母亲,她一心想毕业后回老家工作。“之前以为自己是大学生,找工作应该不会太难。”但在求职过程中,中方明显发现困难重重。
“一是没有信息,二是没有信心。”回忆起自己求职时遇到的两大难题,方明明说。在求职网站上,白城的就业信息并不多。方明明挨家挨户投递简历。“但要么岗位不适合我,要么招聘单位找对人了。”
有一次,方明明接到心仪学校的试讲邀请。她非常重视这次机会,熬夜准备了30多页的课件。但试讲结束后,老师看了她的简历,让她回家等通知,却没有了下文。“我是师范学校的非师范生,没有教师资格证。”方明明说。她看着眯着眼穿针的母亲。“我心里就像一块石头,有时候去面试,越想做好就越紧张,说不出几句话。”
为了解决求职难题,妈妈带着方明明来到洮北区就业局。第一次见到副局长于艳华时,方明明已经有些泄气了。于艳华先拉着母女俩坐下。仔细看了方明明的简历,报了五六家公司的名字,让她去
试试看。“这些企业招大学生?这家企业离我家两个街区,我怎么不知道?”方明明有些兴趣。
但再问时,方明明的声音又降低了:“都招文员,那是为了什么?”“下周有面试,我开车来接你,去散散步。”于艳华说。
写文件、做表格、整理图片……于艳华带着方明明在面试公司“泡”了几个小时。看着忙碌的工作人员,方明明打消了心中的一些疑虑:“原来文员要做这么多事,我以前也帮辅导员做表格,还夸我做得干净利落!”
趁热打铁,回家的路上,从公司情况到岗位要求,从薪酬待遇到未来发展,于艳华以往届大学毕业生为例,与方明明详细交谈。“文员上班时间规律,方便你照顾妈妈。而且,如果你以后真的想当老师,下班后花时间准备教师资格证也不晚。”随后的半个月里,于艳华陆续向方明明推荐了人事专员、行政助理等岗位。
一天,临近上班,工作几乎忙得不可开交。于艳华给方明明打电话询问求职事宜。“第一家公司失败了。”方明明说。没有工作经验、专业不匹配、成绩不佳……于艳华安听着方明明的“倒苦水”,耐心地对她说:“刚工作的时候,我什么都干不了,这是事实,但不一定是缺点。”找出方明明的简历,于艳华陪着她一一回忆、整理经历,捏着秒表给她模拟面试。
“因为我是零就业家庭的孩子,所以对她特别上心。”挂断电话,于艳华才发现,外面一片漆黑。
“华姐推荐了你的简历,你先自我介绍一分钟。”很快,方明明就收到了一家公司的面试邀请。
“我之前整理过班级表格,知道制作表格的基本操作,还能学到其他工作技能。”两天后,方明明再次参加面试。“还很紧张,手
都凉了。但按照花姐的说法,她声音大,条理清晰,自我介绍清楚,就会成功。让方明明意外的是,采访持续了半个小时。结束前,她还向面试官询问了工作发展计划。
“面试官说我面试通过了,我也喜欢这里,就这一个!”步出企业大门,方明明兴奋地给母亲和于艳华发信息。
方明明的经历是吉林省帮扶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缩影。据了解,白城市洮北区就业局联合广播电视台开通了就业热线。热线开通以来,累计解答就业问题1万余次。针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等重点就业群体,今年吉林省出台优化“96885吉人在线”平台20条措施,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就业和人才服务;开展“服务企业月”活动,人社部门与多家单位联合开展“民营企业招聘月”等线上招聘活动并带来近500个直播岗位,累计提供1万个就业岗位。
入职后,方明明一直和于艳华保持联系。“华姐会时不时给我打电话询问工作情况,鼓励我趁着年轻多学习。现在上班了,可以帮家里分担压力,妈妈也不用那么累了,我一定要好好干!”方明明说。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