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诉讼纠纷,连续亏损,曾经的a股网络名人“东方金钰”终于走到了退市的边缘。
东方金玉从事珠宝首饰的设计、采购和销售。其主要产品为玉石,被誉为a股“玉石第一股”。自上市以来,获得了众多荣誉。
主业B高,商业模式简单,连名字都好听,这让“珠光宝气”的东方金钰在割韭菜方面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五年前,我在证券公司搬砖的时候,它是投资者最喜欢讨论的股票之一。
巅峰时期,公司市值一度超过300亿元,如今,十有八九。从高陵之花到尘埃落定,东方金钰只用了五年时间。
虽然期与a股整体不景气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太难看吃不下。从股东、债权人、员工,都成了它脚下的韭菜。
于今的“三把亮剑”
第一把剑给了股东。
东方金钰是“资本运作”和“市值管理”两个不朽领域的元老。通过提振股价,配合定增融资。
2015年上半年,东方金禧宣布业绩暴涨300,同时抛出80亿定增计划,布局当下大热的“互联网”和“珠宝金融产业链”;大动作是泽熙股份入市,让东方金钰成为“徐翔概念股”,大步迈入涨停敢死队行列。
在一系列利好消息的刺激下,东方金钰真的收获了一系列的涨停板。7月2日,股价盘中突破20元/股,迎来史上最高光时刻。
后来证明暴涨的业绩是捏造的,80亿的增量也因为徐翔归案、P2P跑路等负面事件而泡汤。但许多散户投资者被留在了山顶。从6月30日到12月31日,东方金钰的持仓股东从1万人激增到1万人,大部分都会亏损。
第二把剑砍向债主。
公告发布后,东方金钰于2017年3月进行了大量贷款,发行了1亿元公司债券。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司有息债务规模已达82亿元,翻了一倍多。而相应公司的多项偿债能力指标也出现恶化。
债务终于在2018年爆发。2018年5月18日,东方金钰发布公告称,大股东兴隆实业持有的公司股份全部被司法冻结。7月4日,陆金所发售的同济8号出现逾期,底层借款人为东方金域。应上交所要求,7月26日,东方金钰发布《关于债务到期未能清偿的公告》,承认存在未偿还债务1亿元。
到2019年11月,这个数字已经滚雪球到1亿元。留给债权人的是漫长的讨债之路。
第三把剑留给自己的员工。
2017年6月,a股市场大幅下跌。东方金钰董事长赵宁发布a 《倡议书》,倡导公司全体员工看好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积极买入东方金钰股票;并承诺董事长会对增持股份造成的损失进行全额赔偿;收入属于员工个人。
这种没有任何报酬的遮遮掩掩的条款,董事长太优秀了!
但是五个月后,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11月24日,东方金钰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拟在未来6个月内减持不超过1亿股(实际上大股东已经在9月份减持过一次)。
你不是提倡员工要看好公司的长期价值吗?
针对媒体的质疑,东方金豪也振振有词:之前提出员工增持和控股股东减持,主要是因为最近市场非理性下跌;但此次减持是基于控股股东经营业务的资金需求。
东方的屠金玉在增减公司股票的问题上“打脸”。
公告称,前期东方金钰有32名员工响应号召增持公司股票,寻求此时的心理阴影区。
例行公事
二是利用上市公司的平台,通过股权债权融资,然后用“乾坤挪移”,把融来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
东方于今做了两件坏事。先说套路一。
如前所述,东方金钰为了提振股价,讲了所有关于“互联网”、“产业链金融”、“徐翔概念股”、“高送转”的故事。但现在市场越来越聪明,光讲故事很难,也讲究“业绩支撑”。
因此,东方金钰采用了财务报表造假的方法来捏造业绩。
从报告中发现,东方金禧2017年的收入和利润和打了鸡血的差不多,后来证明这些数字是有水分的。
图东方金钰开始业绩飙升。
2020年4月29日,东方金钰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其中披露了财务欺诈的过程。
瓶装新老酒,这又是一个虚构商业周期的造假案例,类似于我们之前看到的索凌(《爱我一次,给你一刀》)、航天通信(《70亿巨坑,财务造假花样百出,央企背景也得退市》)等案例。
于今利用隐性体外关联方虚构与上市公司的交易(买卖)。
从诈骗的角度来说,凭证是虚构的,买卖的东西不存在,但是现金流是真实的,技术水平可以接受。
证监会调查结果显示,2016-2018年上半年,东方金钰分别虚增营业收入亿元、亿元、亿元,虚增利润总额分别为9504万元、18448万元、7900万元。
因为官方“扎扎实实”的业绩,东方金钰这几年的股价还算不错,对大股东来说已经够惨了。
一方面,兴隆实业通过股票质押获得大量现金。到2018年1月公司停牌前夕,兴隆实业已质押股权,即使质押率为40%,估计从中获得的资金大致在16亿元以上。
另一方面,兴隆实业也通过减持套现。两次大减持发生在2017年9月和2018年1月,共减持3000万股,对应市值约3亿。
也就是说,2016-2018年,兴隆实业通过质押融资和减持直接获得的现金应该在20亿左右。
公司值多少钱,只有老板自己最清楚,但是20亿真金白银,上市公司10年分红可能没这么多。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想在交易所敲钟。
先说第二个套路,就是先利用上市公司的平台进行融资,然后把上市公司掏空。这个套路在这次监管调查中没有得到验证,所以只是推断。
2018年7月26日,在监管要求下,东方金钰披露存在未偿还债务1亿元,另有未偿还债务1亿元及内部关联担保1亿元。这意味着,东方金钰及其关联方利用上市公司信用向金融机构借款总额约为120亿,甚至高于公司总资产。
这些债务大部分还没有还清。那么,钱都去哪了?
在资产负债表的两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通常代表资金,而资产则代表资金的去向。
向公司金融机构借款会形成负债,资产负债表上记录的负债可以通过资产账户大致判断;然而,没有记录的“表外负债”的流动是很难监控的。
我们来看看东方金钰2018年末的资产负债表。其短期贷款为亿元,长期贷款(包括一年内到期的贷款)为50亿元,应付债券为亿元,这些加在一起有大量未披露的债务。这说明很大概率存在“表外负债”,即上市公司借的钱被悄悄挪作他用了。
再看资产负债表的“表内”部分,最大的科目是存货,最高的近百亿元。
东方金钰的存货是在对外采购的过程中形成的。在监管部门要求披露的公司2017年前五大供应商中,有两个自然人,采购金额高达1亿元。二
假设这些身份难以核实的供应商都是实际控制人的潜在关联方,是否有可能通过不靠谱的翡翠购买交易,将上市公司借的钱在合法的外衣下挪作他用?
十亿库存之谜
东方金钰的股票疑点太多了。
首先,2015-2017年,东方金玉有一波“借钱买玉”的操作。东方金钰2017年底上报的存货比底部增长了72%。补充存货所需的资金通过增加财务杠杆来补充,导致公司偿债能力恶化。但与此同时,营业收入的增长相对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