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海生物2020年年报截图:
(鉴于部分投资者的无知,这里给出一个解释:之所以叫活性生物骨或活性人工骨或其他名称,是因为你叫张三,他叫李四,本质上都是人;既然叫活性,就必须能够诱导人体成骨细胞的分裂繁殖,长出新的骨骼,才能成为活性;即使名称上不加“活性”二字,只要能诱导成骨细胞生长,都是活性,都是同一产品,只是技术路线可能不同。例如,新冠疫苗有近6条技术路线,但最终结果是产生抗体预防新冠病毒)
正海生物的活性生物骨是市场非常关注的在研产品。正处于上市前的注册申请阶段,但已退回补充材料。市场普遍看好其2022年获批上市。投资者为何充满期待?因为该产品的市场应用前景精彩,市场空间巨大;巨大到什么程度?有的研究机构预测几百亿,有的预测上千亿,总之很大。它们是用来治疗什么疾病的?治疗骨缺损患者,如肿瘤、外伤、坏死、先天畸形等引起的骨缺损。
正海生物的活性生物骨是独家产品吗?很多投资者认为它是排他性的,其实不然。刚刚在科创板上市的奥晶医疗活性生物骨获批发售,是国内首个上市发售的生物骨。它离海有一两条街,不是几步之遥。而且产品还获得了在美国上市销售的资格,进入欧美市场,说明产品的技术和质量都是借力的。奥晶医疗活性生物骨的研发团队是清华大学崔福斋教授,他也是奥晶医疗的创始人。
活性生物骨的另一个强劲对手是四川大学张兴栋教授团队研究的骨诱导磷酸钙生物陶瓷突破性进展,借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著名临床试验取得显著疗效。但百度未查到临床进展,或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还有西京骨科医院费国贤教授在活性生物骨研发方面的重大突破,但没有暂时的
床层试验信息和工业化信息。
市场前景分析:
毫无疑问,无论是百亿级还是千亿级,活性生物骨骼市场空间巨大。遗憾的是,正海的产品相对滞后。目前看不出它们什么时候能获批上市,甚至看不出能否获批上市。存在不确定性。我的看法是,正海活性生物骨大概率可以上市,通常补发的数据大概率可以过关。
竞争格局分析;
奥晶医疗的活性生物骨销售百万例,打开了一定知名度。这就是先声夺人的优势。但换个角度思考,奥晶医疗的第一步是开发生物骨的市场,教育医生知道这种生物骨的功效以及如何使用,让医生接受并使用;另一方面,正海的产品上市时,市场教育已经结束,产品更容易普及,市场教育环节较少。同样,无论哪个行业,在这个世界上都极难做到独家产品。市场空间巨大,多种产品并存竞争,可以促进整体市场的开拓和发展。这个巨大的市场空间,足够三四家公司吃得好。我担心的不是竞争格局,而是正海的产品能否上市。
二股东戴建武教授减持后去镇江镇开了一家新公司:戴建武教授是正海生物的灵魂人物,是中科院教授,是正海大部分再生产品的技术。投资者一直担心戴建武教授另起炉灶。我们不知道真正的内幕。正海公司的解释也很太极,称保持正常的合同合作关系,意味着公司现在研发的产品没问题,可以继续有合同保障;未来,新产品也可以按市场价购买,戴建武教授。如果正海未来不再与戴建武教授合作,这是一个糟糕的计划,但正海在研和销售的产品足以保证正海生物未来5-10年净利润翻几倍,市值翻1-3倍,应该看好。
最坏的情况是生物骨骼不批准上市,所以在
未来5年,手中可打的好牌会少,不确定性会增加。脑膜贴片国内市场空间(工厂端)预测5-7亿,相对较小。因此,入藏短期内对正海有帮助,但长期而言并无帮助。其实皮肤修复膜的市场空间很大,只是整个市场还没有做起来,这与限耗材的推广和国家政策有关。目前骨修复材料主要用于口腔骨缺损的治疗,患者基数较小。可降解止血材料市场空间巨大,通过我所在医院的使用可以感知;从赛升药业董秘的回答中,也可窥见一斑:
但可降解止血材料技术路线不同的产品很多,也有不可降解止血材料。全品类竞争格局激烈充分。即使正海产品获批上市,也很难快速供货,更何况还在临床试验中。
在研发中,有一款超重型产品--子宫修复膜。但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不构成投资指导,仅从自己的观点分析产品和行业。本人持有正海生物,非奥晶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