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记者李乃馨东营报道
17日,全省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培训交流会在东营召开。会上,东营港化工园区被授予山东省首批化工示范园区。
东营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通贤在会上做了“坚持标准化,努力打造优质化工园区”的分享发言。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是《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发展规划》东营炼化一体化区的核心园区。被省市认定为化工园区,面积90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家,原油加工能力1730万吨,原油进口指标1206万吨。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十大化工园区。处于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中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主要从实践与实践的结合上提升支撑保障能力;打通上下游连接,构建循环产业体系;打造创新高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搭建智能平台,从四个方面建设智慧化工园区。
实施综合保障设施,提高保障能力。在借鉴上海化学工业区“五个一体化”优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多专业总体规划。首先,通过整合运输和物流来构建高效的运输网络。引进总投资80多亿元的中海油、万通、包钢三大“临港物流园区”,液体化学品一次性储存能力超过1300万立方米;充分发挥港区优势,突出港口龙头作用,已对外开放26个泊位,年吞吐量超过6000万吨,正在加快建设4个10万吨级和2个25万吨级单点系泊、液化天然气和液体集装箱码头;疏港公路、铁路已建成通车,区内42公里公共管廊铺设各类管线1974公里。辐射全市及周边地区的六条出口管道建设加快,实现了公路、铁路、海运、管道多式联运,形成了基本完善的化工原料储运供应体系。二是通过整合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低碳高效的绿色园区。总投资100多亿元建设康达污水处理厂、康铭固废处置中心、大明热力燃气供应中心,实现了园区公共燃气统一供应、污水统一收集处理、危险废物统一处置;大唐电厂本月投产,园区企业可享受直供电政策,加快推进与德国林德集团合作的工业燃气岛项目,促进热电联产设施升级。入选工信部第五批绿色化工园区,正在公示。第三,以消防安全与应急一体化夯实园区发展基础。建立了省级海上应急救援中心和市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中心;建成了2000平方米、库容1500万元的危险化学品应急物资储备库;整合开发区3个化工园区4个特种消防站和10个企业专职队,实行区消防队统一调度和急救、医疗、交通等社会应急部门协同的救援响应机制,全面提升园区应急响应能力。
打通上下游连接,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坚持上下游联动,全力推进绿色循环,引领园区发展。这是一个区域性的循环。整合东营市黄河以北三个化工园区,实施一体化管理,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东营港支点枢纽和综保区开放口岸的支撑引领作用,明确以临港临港化工园区为重点发展基础化工产业。距离港口适中的滨海精细化工园区,布局产业链中端项目,与临港化工园区形成互补;距离港口较远的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车流量相对较小。三区之间的原材料和产品通过管廊、管道、铁路进行封闭运输,产业布局分层次,实现项目、产品、物资、能源的协调一体化区域流通。第二,园区内流通。聚焦芳烃、乙烯、丙烯、C4四大产业链,细化17个延伸方向。按照生产装置互联互通、管道互联互通、原料通过隔墙供应的模式,构建园区项目产品、公用设施、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的“中循环”。目前,威廉化工PX、中国振华丙烷脱氢已正式开工建设,泰特尔、齐恒新材等近20个链修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全区产品关联度将达到80左右。第三,小流通企业。以“原料吃干榨净”、废弃物接近零排放为目标,深入推进千家企业技术改造,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原油、水、电等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打造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小循环”。预计到2025年,单位产出能耗比2018年降低15%;2030年将比2025年低15倍。
打造创新高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的同时;d投资,他们要全力打造“政产学研金”的创新创业共同体,努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微笑曲线的高端延伸。一是继续在科技创新上发力。按照“四不像”模式,依托山东省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社区,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现已引进美国霍尼韦尔UOP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设国家重油实验室高端化工分室、万达石化研究院建设东营港创新孵化基地,并与胜利油田技术检测中心签署深度合作协议。与相关企业合作的间苯二酚、氟苯等技术成果11项,申请发明专利10项,完成学术论文9篇。二是在人才引进和教育方面继续发力。在聘请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院士、国家石油化工研究院白毅院长为产业发展顾问的基础上,设立3000万元人才引进基金,引进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罗宾史密斯设立院士工作站;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加文陶乐、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李朝军谈院士工作站建设:与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合作建设渤海分校,提前开设1个专业,培养化工技术人才。
建设智能平台和智慧化工园区。华为、中国移动、北京大恒等公司投资近3亿元启动智慧园区项目建设,将升级赋能化工园区智能监管。一是探索“5G化工园区”,实现从传统调查到实时监控。率先突破5G危险源数据无线实时采集技术,实现厂区、罐区1-4级重大危险源智能监控,引入分布式光纤振动监测、温度传感、5G传输等新技术对管廊进行实时监控,成倍提升监控效率。二是引入“人工智能化工”,实现从人工监管到智能跟踪。建成了25个覆盖全区的高空观测装置,对全区1900多个重点部位进行了监测。AI技术已被用于智能分析企业中的动火作业、高空作业和空间受限作业的不规范行为,从而进行预警和快速处理。企业违规行为下降75%。三是首个“数字孪生数据中心”,实现了从碎片到系统集成的应用。智慧园区数据采集和数据建模技术在国内首次投入试运行,建成了安监、环保、应急、物流、气象等业务数据综合平台。各行业部门集中分散的应用系统全部打通,打破了“信息孤岛”,提高了园区现代化管理水平。
工业化是我省化学工业发展的方向和根本出路。加大园区整改提升力度,努力使园区成为承接化工项目的主要载体和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从根本上扭转我省化工产业布局不合理、化工园区分散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和主体安全水平。下一步,东营港化工园区将积极借鉴姐妹园区的先进经验,不断推动东营港化工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省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和转型升级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