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伟
导读:怎样的创新机制才能让AWS保持30%的增长,年收入400亿美元?
近日,权威调研机构Gartner发布了《2020年厂商评级评估报告》。AWS再次获得了强有力的评级和最高分28分(满分30分)。到目前为止,Gartner对其他IT供应商的评分还没有超过27分。
相比于更广为人知的“魔力象限”和“炒作周期”(各新兴技术的成熟度曲线),Gartner厂商评级报告的含金量不容小觑。它不是针对单一产品或服务的,而是企业选择IT战略合作伙伴的全面参考指南。供应商评级从产品服务、客户管理、定价、技术和方法、战略和财务等方面综合评估一家IT供应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发展趋势和潜在风险,为企业的关键采购、投资和合同续签决策提供参考。
在报告中,Gartner建议企业可以直接从AWS“抄作业”:“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亚马逊的数字化模式作为技术驱动力的杰出范例,将数字化流程整合到自己的业务中,模仿亚马逊,在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和应对竞争威胁方面建立敏捷性。”
但是,在抄作业之前,你得搞清楚AWS持续领先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近日,在一场面向国内媒体的沟通会上,AWS大中华区云服务产品管理总经理顾凡和AWS大中华区分析师关系高级经理张劲详细解读了AWS和亚马逊背后的创新文化,并分享了AWS中国业务的最新进展。
是什么支撑着云计算企名网络的持续快速增长?
根据7月31日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亚马逊第二季度营收889亿美元,同比增长40。其中,亚马逊云计算业务(AWS)收入10亿美元,同比增长29%;AWS的营业利润率同比增长31%,连续第三个季度环比上升。在过去的12个月里,AWS的收入超过了400亿美元。
400亿美元的规模,仍能保持30%的增速。AWS持续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创新。
目前,AWS提供超过175项云服务,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全球领先。这些服务很多都是AWS在业界首创的,比如:无服务器服务、云区块链服务、云卫星地面站数据服务、云机器学习平台服务等等。
例如,通过AWS Lambda无服务器服务,用户无需预先设置或管理服务器即可运行代码,无服务器已经成为云计算领域的颠覆性创新。Nitro架构将过去占用大量CPU资源的Hypervisior移到专有硬件上,将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推向极致。
例如,许多企业都面临着对分散的IT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的问题。有的业务上了云,有的因为合规而留在本地。但是,需要大规模处理和低延迟。类似的需求,AWS在2019年Re: Invent大会上连续发布了三个服务:AWS Outposts、AWS Local Zone、AWS Wavelength,分别将云服务放在企业自己的数据中心机房、离企业更近的AWS数据中心、电信运营商的数据中心。这三项服务都是为了让公共云服务更贴近企业。无论企业的情况如何,都有合适的解决方案可供选择。
这些领先的云服务创新来自哪里?从大量的客户需求中。Gartner在厂商评级的评估报告中提到,目前AWS业务的增长势头已经从早期的技术采纳者、开发者和初创企业转向传统企业。AWS的活跃用户数(过去30天内使用过AWS的用户)已经达到数百万,客户的持续需求迫使AWS率先进行云服务创新,从而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这是一个经典的飞轮效应。
AWS诞生的背后,亚马逊的四大创新方法论
关于亚马逊的创新有很多故事,比如飞轮效应、第一天、双披萨团队、FAQ、单向门和双向门等。那么具体到AWS,是什么样的机制在驱动其不断创新呢?
顾凡媒体披露了亚马逊在AWS背后的一套创新机制,包括文化、机制、结构、组织四个维度。乍一看,这四个字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梳理一下AWS的诞生过程就会发现,这个方法论真的不简单。
2006年,亚马逊推出AWS的时候,市场上还没有云这个概念。在云诞生之前,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亚马逊网络服务。
那么,亚马逊为什么要创造云计算呢?为什么a to C公司亚马逊颠覆to B行业,而不是传统IT巨头?
对此,顾凡分享了他的一些观点: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客户需求变化非常快,即使在亚马逊这样的大公司,软件的开发和迭代也赶不上业务的需求变化。由于工程师花费大量时间反复搭建基础设施,真正的业务相关代码开发效率较低。另一方面,电商业务天然具有峰值弹性,如何按需利用IT资源的弹性成为亚马逊发展的迫切需要。
于是,AWS现任CEO安迪贾西(Andy Jassy)带领最初的50人团队开始了内部业务,让亚马逊内部无数的创新团队不必为基础设施重复建造轮子。除了AWS,电子书kindle,会员制Prime,无人商店Amazon Go等。都是通过内部创业机制诞生的。
很多人都听说过亚马逊的“双披萨团队”管理模式,AWS创业团队也是从这个模式起步的。顾名思义,“双披萨团队”是一个小而精的团队,一般6-10人。两个披萨就能解决食物问题。“双比萨队”最重要的不是规模,而是“责任适度”。团队领导相当于承担较少责任的CEO,可以专注于业务创新。
即使项目失败,团队成员也不用担心被解雇,而是会再次被调到其他业务线。以亚马逊创新失败的路径为资产,经历过创新尝试的人才更是资产,让创新团队不会有任何后顾之忧。这就是组织层面的“双披萨团队”和容错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Andy和AWS的初创团队并非来自亚马逊的IT部门,而是电子商务部门。这是亚马逊文化层面的“雇佣建造者”,是自下而上的创新。Builder是那种永远不满足于现有产品,不断提升客户体验,甚至敢于颠覆自己之前业务的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来自纸质书团队的员工最终创办了kindle电子书业务。普通企业很难改变自己的人生。
虽然亚马逊鼓励所有员工创新,但公司资源有限。老板最后会支持谁的想法?这就需要机制层面的“客户至上”和“逆向工作法”。在亚马逊,任何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开始,产品经理都需要写一篇优秀的6页文字(亚马逊称之为FAQ),包括产品出来时的新闻稿。将从客户的角度重复内部批评。如果新闻稿不激动人心,产品就不够吸引人。最终,只有那些认为产品最成熟的建设者才会获得创业的资源。
此外,顾凡强调,所有AWS云服务必须满足三个设计理念:完全为云架构而生,为不同场景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全面支持tube,分别是架构层面的云原生、微服务、自助服务和DevOps。
你会发现,在AWS的背后,是亚马逊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创新方法论。没有任何环节,飞轮就转不起来。
半年150服务落地,与中国同步创新
为了尽快将AWS的创新服务同步到中国市场,让更多的中国企业体验到领先的云服务,AWS正在加快云产品和服务在中国落地的速度。仅2020年上半年,亚马逊就在中国推出了150多个AWS云服务和功能。
顾凡表示,“为了赋能中国的企事业单位创新,AWS加速AWS云服务产品和功能在中国的落地非常重要。相比之下,中国市场对数据分析和AI/ML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
针对中国企业的数据分析需求,AWS今年上半年在中国推出了交互式查询服务Amazon Athena、数据提取、转换和加载(ETL)服务AWS Glue和流数据处理服务Amazon MSK。拥有丰富的数据湖和各种存储服务,中国企业已经可以使用完善的AWS数据处理和分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