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20日,中国移动集团正式成立。同年6月28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这是“中国移动”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世界通信史的舞台上,中国移动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当时很多人都预料到这个名字会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行业巨头。
同年5月17日,原电信局剥离无线寻呼、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业务后,主体部分成立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虽然中国移动集团好像之前就成立了,但是中国电信的名字早就为人所知,中国电信集团也继承了更多电信局的传统业务。因此,人们通常将这一年发生的“电信移动分离”描述为“中国电信的二次分拆”。
国内第二次电信分拆的利弊,这么多年一直有争议。但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点上,在“入世”谈判和竞争加强的大背景下,当时的管理层基本上忙不过来,无法充分认识分拆的后果。只是当时的中国电信(电信局)把传统的固定电话业务和创新的移动电话业务捆绑在一家企业,特别是两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似乎有点不合适。但谁也没想到,被指寡头垄断的中国电信被剥离移动业务后,崛起的中国移动会成为更大的寡头。当然,这是后话。
其实在2000年,中国移动的寡头迹象就有点明显了——
这一年,中国移动继续扩张,完成了对北京移动、上海移动、天津移动、河北移动、辽宁移动、山东移动、广西移动等7家公司的权益收购,扩大了公司规模,实现了全国沿海省市自治区全覆盖,覆盖全国近一半人口,服务用户数占全国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53%。
这一年,我国手机用户达到1万户,同比增加189户,占全国手机用户总数的53%。按用户数量计算,中国移动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通信运营商。更重要的是,当时全球很多地方的第二代移动通信业务已经有了很高的普及率,发展进入饱和阶段,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尚未稳定成熟。然而,第二代移动通信服务在mainland China的普及率仍然较低,其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今年,中国移动营业收入达到650亿元,同比增长68%,净利润达到180亿元,同比增长276%。虽然账面上看似欣欣向荣,但质感之下仍有隐忧。当时手机的语音业务还是中国移动最主要的收入,但这个收入并不是很“靠谱”。由于神州行预付费业务的全面推广,大大降低了用户获取手机服务的初期成本。在大量低端用户的参与下,中国移动的牟和继续走下坡路。比如MOU同比下降,只有299分钟;ARPU同比有所下降,仅为221元,与此同时,上网费收入也呈下降趋势。
为解决这一隐忧,中国移动仍遵循“提升内涵和外延增长”的发展战略,但在具体实施层面有了新的变化——
一是在管理层面,中国移动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升运营水平,同时推出“万恶”KPI考核体系。
今年,作为一个刚刚跨入新世纪的中国企业,中国移动大力加强企业管理。主要方向是向西方国家学习。怎么会?与华为花40亿请IBM顾问进入企业彻底再造全流程不同,中国移动并没有那么大刀阔斧,但与当时国内大部分企业相比,还是相当激进的——
中国移动依托大大小小的各种咨询公司,从西方同行那里“搬运”了很多成功的先进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移动当年一个人支撑了国内将近一半的咨询公司。今年,中国移动首次获得最佳中国管理公司奖。
在管理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移动从2000年开始实行360度考核制度,对运营子公司进行全方位的业务考核,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制度,这就是后来被人畏惧的KPI考核制度的雏形。
很难说清楚这一点的优劣。其可取之处在于加强了对子公司的控制,确保整个集团一盘棋,步调一致地执行指令;这种制度的缺点是抑制了子公司的创新。由于总部长期脱离市场,某种程度上其市场策略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集权控制的KPI要求,使得子公司过于专注于完成脱离实际的考核指标,无暇关注市场变化,无法及时通过业务和技术创新抓住市场机会。如果20年后再看结果,KPI考核永远是弊大于利。
其次,在业务层面,中国移动推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全新举措,推动移动通信业务从传统语音业务向多元化增值业务转变。
今年,中国移动率先推出了资费套餐服务。当时推出了六种不同的资费套餐,分别是98、168、268、388、568、788。如果把现在的资费套餐和当时的对比一下,会发现当时的资费令人咋舌。比如98元里的套餐只包含了170分钟的通话,一分钟60美分!
这一年,短信业务开始爆发,短信使用量从第一季度的5672万条增长到第四季度的19152万条,增速很高。从此,短信业务成为中国移动未来十年的重要收入来源。
今年,中国移动率先对渠道进行统一管理,制定统一的业务规则和企业标识,通过业务运营支撑系统(Boss)实现用户集中管理,缩短了各项业务的办理时间。这个举动在当时绝对是超前的。
今年,中国移动将客户满意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了保证客户服务质量,中国移动甚至聘请了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通过在线有奖调查、电话访谈和深度访谈等方式,对客户满意度进行动态监测。并通过独立第三方调查报告完善服务流程,随时发现并解决相关环节的问题。
这一年,中国移动开始建设CMNet IP骨干网,开通IP长途电话业务,为用户提供新的长途通信选择。此外,还推出了商用WAP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网络高速上网(高速?年报是这么说的)。
再次,值得独立讲述的是,今年中国移动推出了梦网,用全新的商业模式拯救了当时中国的互联网,包括今天的巨头腾讯。
为了推动无线数据业务的发展,中国移动建立了统一的无线数据平台,并利用该平台推出了梦网,这是国内首个融合互联网门户和移动业务的商业模式。
梦网当时的定位是中国移动统一的移动互联网品牌,是汇聚所有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门户。当年第四季度,中国移动推出“梦网创业计划”。短短两个多月,全国已有102家服务商签约,共同开发移动互联网市场。中国移动提供通信渠道和移动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商提供移动互联网内容和服务,包括当时处于风口浪尖的腾讯。
当时的腾讯和其他很多初创的互联网公司一样,用户数以亿计,却没有可靠的盈利模式,日子过得很拮据。当时马一度想卖掉腾讯,但价格谈不拢。2000年,腾讯的春天来了。
中国移动推出‘梦网创业计划’,核心是“作为客户聚合者,搭建服务提供商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当时官方公告和媒体解读都认为,中国移动开始和业务伙伴坐下来,以平等合作的态度讨论一些发展问题,人们热泪盈眶,包括腾讯。
当时拥有数亿用户的腾讯终于找到了盈利模式,迅速切入移动和电信增值业务领域,并利用与中国移动的关系成为SP供应商。一年时间,腾讯实现净利润1022万元,生存问题终于解决。
可以说中国移动的梦网拯救了一大批像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内容提供商,但是对于中国移动来说,梦网似乎并不是一个好生意。常言道,“如果你不吃羊肉,你会生气。”梦网虽然流量巨大,但对中国移动的收入贡献并不明显。相反,可以肯定的是业务流程存在问题,尤其是计费和扣款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