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的清洁工,原本是最被忽视的角色,在某天晚上公司保险柜被盗时,与小偷展开了殊死搏斗。
事后有人问他的动机,答案却出乎意料。
他说,“总经理从我身边经过的时候,总是夸我多干净”。且不说各种各样的观点,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真诚的赞美能激发他人的无限潜能。
管理是被动的,激励是主动的。管理是别人要求的,激励是自己要求的;
人性的特点是不喜欢为别人做事,而愿意为自己做事。如果一个管理者还用过去几十年的管理方法来管理现代员工,只会把员工引走。
企业员工流失严重,不是管理问题造成的,而是负激励,负能量太多。
经理负责,老板负责。专注于事物会降低人的注意力,但要把事情做好,就要面对人。所以管理者只是想做好事,而老板的目标是通过激励带好团队。
一个不激励员工的上级充其量只是一个管理者。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老板,你必须掌握各种激励技巧,并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感受。
1.企业为什么要做好激励?
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管理水平,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这是激励的根本。没有动力,人的需求就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比如年纪大的经营者,需要养家糊口,改善生活。所以他们对金钱和物质的需求很强烈,应该是利益驱动。
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要尊重他们的理想和抱负,用他们的发展前景和个人成长来鼓励他们。
管理层要有目标激励,职业基础好的高管要有职业和使命激励等。
2.和尚吃肉吗?
一位来访者问法师:“大师,你在公共场合吃素。如果房间里只有你一个人,你会吃肉吗?”
法师问:“你是开车来的吗?”来访者:“嗯”。
法师说:“开车要系安全带。请问,你是为自己工作还是为警察局工作?如果是为了自己,不管有没有警察,都得绑。”
启示:一个人如果是为了自己,信念、目标、理想就是最大的动力。
在激励的设计中,管理者必须具备人本思维能力:
1.招到合适的人不如培训:只有先招到合适的人,培训才有更大的价值;
2.招聘人比留人好:新人的培训成本和风险比留老人高;
3.留住人不如激励人:留住人是为了让他们表现更好,让他们成为资本而不是成本;
3.如何看待员工对利益的追求?
关于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一般认为生理需求的第一层次是满足人对物质利益的需求,而自我实现需求的最高层次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自我实现的基础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既然是价值,就必然具有价格属性,价值背后必然有价格支撑。所以企业要支持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激励机制要跟上。
一个老板跟我抱怨:员工的工资几乎是行业最高的,但是每次做员工满意度调查,最不满意的结果还是工资。
我将答复他的评论:
1.员工对薪酬的不满,就像老板对利润的不满一样;
第二,员工的收入再高,也永远不会满足,因为他总想得到更多。
希望员工收入不断提高可以理解,但一定要用积极的价值观看待收入。职场中被抛弃的五种心理:
1.为什么我付出这么多,得到的却这么少?(很多时候原因在于自己)
2.我只做与我的薪水相称的工作(然后永远拿那份薪水)
3.老板就是这么想的(注定永远当不了老板)
4.如果不是我的工作我不会做(下次不要找同事帮忙)
5.我一直非常努力地工作。明天再说吧(往往这种拖延会失去机会)
如果你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请采纳这三条建议:
1.给你涨工资30,然后问问自己我要做到这个程度要做什么,要做多久?
2.观察你身边的同事或朋友,有些人的收入比你高30甚至更多,搞清楚他们是怎么得到这个收入的?(积极思考)
3.如果你觉得短期内做不到,那就调整心态,脚踏实地去做。
在企业中,在意收入但愿意付出的员工,其实才是好员工。可怕的是在意收入却不付出却不创造的员工。更可怕的是,不在乎收入,不想付出的员工。你要把他养的没有脾气。
对于不顾收入用心做事的员工,你要挖掘他们的其他需求,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个性化需求。
老板对和尚说:“我有个员工唯利是图,我要开除他”。
和尚没回答,就问:“你家附近的那条河发过水吗?”。
老板回答“是”。
大和尚又问:“有没有想过拦河?”。
启示:通河路上修建的河堤,可以使其自然顺流而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己心,把心和脉连起来就能建立起机制,让自己的心和精神保持一致,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做好点才能获得正能量。
4.新员工的分类
A型——鸡肋型:不在乎利益,不愿意付出的员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b-需求型:在意利益但不愿意付出的员工,会损害团队价值;
c-交换型:关心利益,愿意付出,引导,强化的员工;
d-雷锋:不在乎福利,愿意付出的员工。
员工不怕关心,就怕不付出。不关心不付出的员工也是一种悲哀。
5.老板和员工对立吗?
与老板和员工成为天然的“敌人”;
老板要的是利润的持续增长,员工要的是工资的持续增长;
老板希望员工努力工作,取得成果,员工希望少干多得,少负责,多福利奖励。
希望老板和员工理解企业经营中的困难,员工希望老板同情自己的生活困难;
老板希望员工把做事当成事业,员工只想完成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不加班。
有这种感觉,首先是因为思维的不同。老板在做生意,员工在做事。然后就是利益分配的偏差。老板得到的是未来剩余价值,员工得到的是现值。
如果老板和员工方向不同,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1.如果老板只想公司赚钱:员工会对公司没有归属感。
2.如果老板只会想方设法压榨员工收入:员工会想方设法违规赚取收入。
3.如果老板只是画饼诱惑员工:员工会想办法另谋高就。
4.如果老板只强调绩效结果:员工会牺牲公司的未来利益来实现眼前的绩效。
一个老板对员工说:“我知道你工资低,公司现在发展需要更多资金,给你涨工资不现实。我们一起奋斗,以后什么都有了”。
员工回答“如果你现在不做点实事,你要实现公司未来的发展是不现实的”。从现实出发,理想就会变成现实。
那些喜欢画饼的老板们要注意了。他们可以不让员工吃太多,但一定不能饿肚子。画蛋糕,让员工闻一闻蛋糕。
老板应该经常问自己:
1.这是谁的事?――一个自己拥有的公司,自己累;
2.绩效和员工收入有什么关系?――让员工觉得企业是属于大家的;
3.如何实现目标管理?――要有目标激励机制来保证;
4.我的角色定位是什么?——对自己负责?还是对所有员工负责?
我希望老板员工敬业,但我必须给他们一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