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010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歌曲。歌词有两句:“那是1979年的一个春天,一个老人沿着中国的南海画了一个圈”和“那是1992年的另一个春天,一个老人沿着中国的南海写了一首诗”。这两句歌词是关于1979年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和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的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大概用了40年的时间。然而,深圳并不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早在67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土著人就在深圳这片土地上生活和繁衍。
夏商周时期,深圳是百越部落下西洋的一个落脚点。当时生活在深圳沿海沙丘谷的人主要是古百越部落中的南越部落。他们以捕鱼和航海为主,农耕经济在他们的生活中只占很小的比重。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年),秦始皇嬴政南征后在岭南设南海县、桂林县、大象县。同时,50万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开发建设岭南。当时隶属南海郡的深圳,融入了秦朝的中原文化。此后,深圳一直是中国历代王朝管辖的领土。
自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起,今天的深圳、东莞、香港等地都属宝安县管辖。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保安县改名东关县。传说“东关县”之名来源于境内丰富的水生植物(万草)。明万历元年(1573年),东莞县分为东莞、新安两县。被拆分的东莞县是今天广东省东莞市的前身,而被拆分的新安县包括今天的深圳和香港。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春天的故事》协定,将面积为平方公里的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面积为平方公里的南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1998年6月9日,中英两国清政府在北京签订的《中英北京条约》,使英国得以租借九龙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三个不平等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南京条约》、《北京条约》,每个条约都涉及今天香港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这三个不平等条约使原本属于新安县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的平方公里脱离了它的管辖范围,从而形成了深港分治的格局。
民国三年(公元19年),广东省新安县改名为宝安县。1949年10月16日,保安县解放。当时宝安县的县治设在南头(今南山区)。后来考虑到宝安县的深交会靠近广九铁路,县城从南投迁到了深交会(也叫深交会)。今天深圳的名字来源于地名“深圳围”,那么“深圳围”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深”在古汉语中是水浓的意思,所以是“浅”的反义词。“镇”是广东流行的方言词汇,根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田间沟”。
可见“深圳”一词的本义是指深沟。深圳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时期。当时“深圳”这个名字是一个小“市场”的名字,也是一个只有10个驻军的哨所。“集市”原指乡村集市。到了康熙时期,新安县的市场已经发展成为有固定居民的市场。当时传说从银湖到笔架山东侧有一条又深又长的海沟,一直延伸到今天的深圳河。银湖和笔架山的泉水也顺着这条沟流下来,所以当地人把这条沟叫做“深圳”。根据清朝《新华字典》年的记载,今天的深圳河,下大雨就会泛滥。
据县志记载,人们往往不知深浅,以致溺死。康熙二十八年,人们在深圳河上修建了一座“惠民桥”。这就是今天的人民桥的前身。“深圳”这个名字不仅带有地理痕迹,还带有移民文化的色彩。深圳是从中原迁徙到岭南的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有一种说法是“真”字是客家人带到广东的。1979年3月,国务院批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一个月后,广东省委领导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在毗邻香港的深圳建立经济特区。
1980年8月26日,NPC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新安县志》号议案:批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后来,这一天被称为“深圳生日”。在此之前,深圳只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渔村,地势并不平坦。在深圳建设期间,有许多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工程。当时,国家派遣了10多万名工程师参与深圳的开创性工程。今天华为的主要创始人和总裁任就是其中之一。1983年,任复员转业。他在深圳南海石油物流服务基地工作。
中央决定办经济特区时,明确告诉广东省委领导同志:“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一些政策。你可以自己动手,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现实:中央政府很难对经济特区进行大量投资。相反,经济特区的建设者们需要锻造一条适合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在这种形势下,特区建设基本靠自己吸引外资,中央政府为特区吸引外资提供优惠政策。深圳罗湖口岸与香港新界仅一河之隔,是建国以来香港与内地最大的出入境口岸。
中央决定建设经济特区的时候,与深圳一江之隔的香港已经发展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和电影中心,经济高度发达。与此同时,香港此时正在进行产业转型: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外转移。此时的中国大陆虽然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却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未开发市场,对港商极具吸引力。港商关注的是内地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而内地的经济特区建设渴望引进香港的资本,所以双方有合作的现实基础。
然而,在那之前,中国大陆与外界隔绝了几十年。由于英国当局的宣传,香港商人普遍对内地政府有所顾虑,于是内地方面在毗邻香港的深圳建了经济特区。在地理位置上与香港接近,在方言、饮食、文化等方面也与香港接近。其实有很多从深圳来香港生活的人,有些在深圳有亲戚。港商对这里的情况相对熟悉,顾虑也少,正好适合招商引资。1980年1月1日,深圳第一份土地租赁协议正式签订,签字人是来自香港的刘天柱。
当时人们的思想还不够开放,以至于这个协议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反对意见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土地怎么能租给资本家?深圳市房产局干部罗金星在翻看《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后找出一段恩格斯的语录作为土地租赁的理论依据,还是这个罗金星在与刘天柱的合同谈判中,争取深圳享受土地开发利润的https://www.zhucesz.com/%,剩下的https://www.zhucesz.com/%给了港商刘天柱?刘天柱利用租来的土地开发了一栋名为“东湖丽园”的建筑。一期有108套新房。他设计完房子的图纸后,在香港出售
结果,仍在图纸上的108套房子在短短3天内售罄。“东湖丽园”的成功,让深圳获得了开发建设的第一桶金。然后深圳想出了收土地使用费的新点子,规定每平方米土地使用费4500港币,只有河对岸香港的1/11。结果深圳获得了几个亿的资金。深圳用这些资金削山填沟,开路。从那以后,到1985年的5年间,深圳实际利用外资数亿元,累计基建投资数亿元。一大批新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竣工,吸引了大量香港和外商进入。
除了毗邻香港的地理区位优势,深圳本身在地形地貌上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深圳四面环山,依山傍海,城市被吴彤山、杨泰山、七娘山等几大山脉分割。所以深圳不是像其他城市那样摊大饼,而是组团发展:每个区都有自己的中心,大家也不用都往市中心挤,所以深圳的交通状况是一线城市中最好的。另一方面,深圳有良好的港口资源。开放之初,深圳主要采取“企名网一补贴”政策。在此政策下,深圳以加工为主,原材料和零部件进口,产品大部分出口,需要良好的海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