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纵向新闻实习生孔记者卞
去年5月,湖南郴州“大头娃娃”奶粉事件被曝光。一时间,“固体饮料冒充特殊医用奶粉”受到网友广泛关注。一年过去了,“大头娃娃事件”已经逐渐平息,但“假特药奶粉”并没有消失。
千里之外的重庆,黄小姐的女儿因食用疑似“冒充特效药的奶粉”导致身体和智力发育迟缓。
3月27日,黄先生将“金大洋”奶粉及其经销商告上法庭,索赔156万元。东方。com纵向新闻记者发现,涉事的金大洋乳业早在2019年就涉嫌将固体饮料冒充特殊医用奶粉销售,被市场监管总局点名,并被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处罚。
智障女儿,消失特效药“奶粉”
2017年9月,黄小姐的女儿涵涵因急性肺炎入院。她出生仅20天,被诊断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出院时,医生建议孩子服用深度水解奶粉,于是黄然先生在医院四处寻找。
在医院附近的一家婴儿用品店,店员向黄先生介绍了金大洋贝儿康超级舒安氨基酸配方奶粉。一罐奶粉358元360克。虽然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为了女儿健康成长,黄小姐还是咬咬牙买了下来。
(图片说明:金大洋贝儿康黄老师为女儿购买的“奶粉”来源:企名网)
在女儿两岁的时候,黄小姐发现女儿有些不一样。她不仅体重相对较轻,而且和同龄孩子相比,女儿还不能自己翻身坐起。对于普通孩子来说,这些应该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了。
意识到情况不妙,黄先生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
考试的结果让黄老师很震惊。孩子各项发育指标都不合格,那一年,孩子也被鉴定为二级智力残疾。医生建议立即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突如其来的坏消息让黄先生迷惑不解。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怎么会营养不良甚至残疾?一个偶然的机会,黄先生得知所谓的金大洋奶粉并不是“奶粉”,而是一种固体饮料。但当时他想找吃了20个月的金大洋奶粉,却发现线下已经不卖了,线上渠道也已经下架。
截至2019年5月18日,黄先生最后一次购买了金大洋奶粉。两年时间,女儿已经消费了100多罐金大洋奶粉。
果然,金大洋出事了。2019年6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称,已查封扣押青岛金大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特能舒安”氨基酸配方粉等5款产品,被查处的产品中,有一款是黄小姐女儿使用的“奶粉”。
(图片说明: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相关通知。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2020年7月,黄先生将金大洋奶粉生产商青岛金大洋乳业有限公司及三家经销商告上法庭。今年3月底,案件正式受理。
改名换姓的金大洋还在卖。
尽管多次被监管部门查处,被父母告上法庭,但金大洋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天检信息显示,青岛金大洋乳业公司已更名为青岛德能食品有限公司.资料显示,公司员工规模不到50人;在经营范围一栏中写着:饮料、《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GB25596/GB29922)、乳制品的生产与销售。
(图片说明:青岛金大洋乳业公司已更名为青岛德能食品有限公司来源:天眼查APP)
此外,纵向新闻记者注意到,青岛金大洋乳业官网依然存在,网站上仍有多款疑似特殊医学用途的奶粉。其中,一款名为特能舒适型的产品标注了温和水解技术,两款名为金大洋贝尔康舒康和金大洋贝尔康舒敏的产品标注了深度水解技术
在“金大洋特殊营养”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中,记者发现其最后一条推文是在2020年3月21日。在微信官方账号中的“特色服务”一栏,依然可以打开微商城,依然可以付费购买一批中深度水解乳蛋白和乳蛋白氨基酸,如早安康、仕安康、米安康、阿米安康等。
其中,一罐名为“敏安康”的深度水解乳蛋白价格为398元,一罐名为“敏安康”的乳蛋白氨基酸价格为498元。购买窗口商品评价的评价时间基本在2018年及之前。
发稿前,记者拨打青岛德能食品有限公司公布的电话号码,语音显示该号码已不存在。
(图片说明:金大洋官方微信官方账号上的微商城仍在销售“水解乳蛋白”相关产品。来源:“金大洋特殊营养”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固体饮料冒充特殊医用奶粉维权难。
事实上,黄先生的遭遇绝不是个例。
2020年,湖南郴州将“倍他敏”、“舒尔益”等固体饮料作为特殊医用奶粉销售给对牛奶过敏的儿童,导致多名儿童出现颅骨畸形和“大头婴儿”症状,其中部分儿童被确诊为佝偻病。
2018年以来,许多家长在医生的建议下购买了虚假称为“特殊医学奶粉”的固体饮料。他们的孩子吃了固体饮料后,身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仅2019年,青岛金大洋乳业、宁波特一食品等多家企业涉嫌将固体饮料冒充特殊医学奶粉销售。
对此,当地有关部门在接受采访时回应称,已对涉事公司下达处罚决定,将安排孩子进行体检。同时,联合医院会以“退一赔三”奶粉的形式对受害者家属进行赔偿;涉事医生将被暂停执业一年。
湖南郴州的刘燕是受害儿童的家长之一。从“一退三赔”开始,直到今天,她的维权之路一直没有停止。
刘燕告诉纵向新闻记者,事件爆发后,她和其他许多家长的孩子被安排到郴州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检查。检测结果显示,孩子的甘油三酯、尿酸、心肌酶偏高。“后来才知道,尿酸高是长期喝饮料造成的。”
(图片说明:刘燕为维权保留了“奶粉”罐。来源:受访者供图)
心肌酶高是这些去体检的孩子的共同特征。这个高指数带来的问题是,孩子总爱感冒,有相关并发症。不久前,刘燕的孩子患了外耳炎,她认为这是并发症之一。
刘燕的孩子是被安排一起检查的孩子中病情最严重的一个。在解读孩子的检查报告时,有医院专家拒绝说明其症状是否与服用的假特药奶粉有关,并称孩子的高指标可能与代际遗传有关。柳岩认为,她和丈夫从未患过相关疾病,怎么可能有代际遗传呢?
随后,他们签订了“一退三赔”。据披露,63名涉事消费者获赔约103万元,平均每人约1万元。
刘燕获得了总计1万元的赔偿金。赔偿中只计算有转账记录的购买款,而现金购买的收据早已丢失,无法统计。刘燕回忆说,她给孩子买了大约42罐假冒的特效药奶粉。
相关工作人员解释,“退一赔三”是对“奶粉”部分的赔偿,而与孩子“身体”相关的赔偿需要其他法律程序。如果需要索赔,奶粉检测(即奶粉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医生的推荐证明、孩子的消费证明、孩子患有明文规定的疾病,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这一系列要求中的第一个要求充满了困难。恐怕很难在相关的假冒特殊药品中检测出有毒有害物质——
今天,法律诉讼仍在进行,但刘燕的家庭因为孩子的疾病而负债约27万英镑。孩子智力尚有轻微缺陷,运动发育迟缓,医院要求康复治疗。刘燕算了一下,这部分康复治疗的费用,自费部分每月5000元,一个疗程3个月。
(描述:刘燕带孩子复诊时的病历和报告表。来源: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