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许多故事的城市。甚至一条街都会有它的传奇故事。街的故事沉淀了哈尔滨浓厚的人文风情,走进哈尔滨著名的大街小巷,寻找哈尔滨的另一面。
百年老街——天一街
天一街,原名裤裆街,是哈尔滨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因为它是哈尔滨渔村的发源地。早在200多年前,这个地区水泊、沼泽和河流纵横交错,植被茂盛,动物和麋鹿聚集在一起。这是一个沉睡的宝藏。
裤裆街,顾名思义,是一条“人字形”的街道,一些典当行和小店就在人字形左右两边的交汇处。这条街从太古街开始分叉到裤裆街,有一个渡口通向路的外侧,一个赵霖公园(以前是35人的渔棚)和九个车站(以前是一个检查站)通向路的内侧。这就是裤裆街的由来。
1933年,因为“裤裆”二字不雅,改名天一街。如今,天一街早已从城市地图上消失,但那时,人们的创业精神和成就将永存。
(天一街老照片)
石头路-洛特街
1898年,由于修建中东铁路,工程局总部设在香坊田家烧锅,而道里区九站一带则堆放着大量的铁路建筑设备。为了沟通道里、南港、香坊之间的交通,工程局首先在松花江与南港之间修建了一条石板路,并于1899年完工。那时候没有路,也没有名字。因为铁路工程局第九施工段就驻扎在这里,俄罗斯人称之为“洛特街”。
这条路非常难修,而且这个地区地势低洼,泥泞不堪。人们只好先用树干和树枝垫底,再用草地和沙土堆起来,最后用小石子铺起来,以免夏天沸腾。所以它是哈尔滨历史上第一条石板路,甚至是整个东北,也是领先的。
1915年5月,俄国贵族铁路工程师、中东铁路局副局长基尔科夫升任俄国黑海铁路公司办公厅主任。离任前夕,哈尔滨市董事会授予哈尔滨市“荣誉市民”称号,希尔科夫。结果,他曾经是第九科的科长,于是他把“洛特街”改名为“基尔科夫王珏街”,俗称“王叶街”。1926年以后,中国地方政府收回了哈尔滨的市政管理权,撤销了“王叶街”,现在仍叫洛特街。
前沼泽-新阳路
“片脸子”这个名字,对那些上了年纪的哈尔滨人来说,是多么的熟悉,可是现在已经没有人提起了。原来,片仔癀位于经纬街以南的新阳路两侧。这一带的街道以“安”字命名,有安国街、安定街、安顺街、安良街等20多条。除了街和安龙街,所有带有“安”字头的街道都是斜的,所以这个地区被称为“片脸子”。
1932年哈尔滨水灾,水退后,日伪军开始修建贯穿斜面的主干道,1933年开工。为了实现日本帝国主义长期占领东北三省的梦想,这条路——大同路,以爱新觉罗的溥仪称号命名。
解放后,大同路摆脱了屈辱的名字,改成了新老路。两次重修,第一次是1958年,在两条路之间的土台上开了一条路;第二次是1976年,中间的路拓宽了,两边的自行车道也拓宽了,铺上了沥青。新阳路焕然一新,成为哈尔滨与三肇、黑河、大庆、同江北部边境地区的纽带。
清晰明确的边界街道
边疆街就是今天的承德街。原来,1898年,由于哈尔滨修建中东铁路,香坊、南岗、道里被定为铁路租界,所谓“哈尔滨铁路城”及其企名网“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仅限于此区域。圈福家店和田家的炒菜锅,都是哈尔滨铁路城的城外村。
当时哈尔滨铁路城和城外付家店的分界线是道外区承德街东侧的城宅,位于道外区中南部。南起南岗区陡岸,北至景阳街中段,全长公里,车行道宽15米。这条街的北端是开放的,它被称为承德广场。1926年,中国地方当局收回“哈尔滨自治市”的管理权,将“边境街”改为承德街。
1933年7月1日,滨江城(付家店式)并入哈尔滨城(道里、南岗)。直到这里,作为两座城市分界线的“边境街”(承德街),终于失传了。同时,松浦市(即江北)和东部经济特区的附属区域(即香坊、古巷)也并入哈尔滨,设立了哈尔滨特别市。
烧酒的香味-安布街
香坊区最古老的街道是安埠街,它形成于1895年。这条街的形成原因也要从著名的田家煮锅说起。
相传,1805年前后,山东黄县田兄弟六人,在祖父和父亲的带领下,迁居哈尔滨。按照当时清朝的规定,汉人不得任意开荒。于是,田姓认了一个住在阿城的旗人为地主,长期耕种土地,建立了第一个煮锅。香坊水质好,酒香四溢,田氏兄弟善良好客,使得田家以烹锅闻名。田家饭锅的前门,买酒的人很多,自然就走出了一条“酒路”。
后来土匪骚扰田家烧锅关了。1900年,义和团为了夺回田家,与俄军交战。毕竟因为寡不敌众,田的煮锅毁了。1901年,聚源煮锅在安埠街旧址重建。义和团被平定后,这条街逐渐成为一个贸易中心,因此被命名为“安布”,意为“安定”。
龙脊和龙背-大支街
1898年,当俄罗斯工程技术人员第一次踏上哈尔滨时,他们就看中了这片背水一战的“风水宝地”。1899年,铁路工程局首次规划了南港的重点街道,北起铁路街,南至马家沟河。大支街贯穿南岗区中心,笔直宽阔,被称为“大支街”。
在大支街的两边,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建筑。一类是刺破苍穹的高层建筑,如圣尼古拉大教堂(俗称喇嘛台)、中东铁路局大楼(现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商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哈尔滨莫斯科商城(现省博物馆)、中东铁路俱乐部(现哈尔滨铁路文化宫)、邱琳公司等另一类是隐藏在榆树间的四合院式高级住宅和单元式普通职工住宅,主要分布在花园街、嘉树街、民益街两侧。主街就像一条“子午线”,将这座“东方小巴黎”一分为二,一半临河,一半落地,展示着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一些街道名称发生了变化,如中央大街改名为方秀街,罗得街改名为反帝街,大支街改名为东方红街。1976年,大支街恢复了原来的名字。
历史焦点-洪钧街
丁字中东铁路的路口在站前广场。1999年10月,在现哈尔滨火车站行李房(岔)设站,即现在的哈尔滨火车站。当时的站房很简陋,临时搭了一个小房子作为站长办公室、电报室和司机休息室。与此同时,在车站街的另一端,圣尼古拉斯大教堂(俗称喇嘛台)也竣工了。
靠近站前左侧,体现欧洲新艺术运动潮流的俄式建筑,现为哈尔滨铁血招待所。它是当年俄国的“军官之城(俱乐部)”,百姓称之为“戈比丹乐园”,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日俄西部
车站右侧,从上到下,第一个是巴洛克建筑。现在博物馆变成了莫斯科购物中心。下坡,现在的哈尔滨铁血俱乐部,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日本宪兵。再往下,就是大日本帝国总领事馆(现哈尔滨铁路公安局)。斜坡底部是俄罗斯税务局。1945年,苏联红军来了。之后留下了“红军街”的街名。
清兆街-赵霖街
19世纪末,中东铁路工程局为解决哈尔滨机务段供水塔的水源,在街北修建铁路水源,命名为水道街。民国时期,水道上铺的是花岗岩长方块。
在这条街上,建起了哈尔滨第一个市场——道里区巴扎城,有236家店铺。是当时哈尔滨最大的“超市”,生意非常企名网。1923年,在这条街上建起了一所哈尔滨广益中学,后更名为东部经济特区第一中学,现为哈尔滨第一中学。上世纪20年代末,英国商人汇丰银行在水道街南端修建了哈尔滨汇丰支行(现哈尔滨市教育局)办公楼。上世纪30年代初,道里区当时最大的酒店之一——宴宾楼酒店就建在一中斜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