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鞋”有集体商标,你买不买?
“你知道莆田鞋吗?”被问到这个问题,受访的年轻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人说高仿鞋;有人说便宜质量好;还有人说:“它不开胶,我知道,我买的是假的。”这是一个名为《莆田鞋,来真的》的短视频的镜头。本视频由福建省莆田市名牌管理公司制作发布。今年3月,莆田鞋业集体商标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成功。
5月20日,莆田鞋业发布“莆田鞋”集体商标管理办法。在莆田鞋业从业30多年的“老鞋匠”李亚明更看好莆田鞋集体商标的发展前景。从莆田部分品牌因库存庞大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导致品牌死亡的问题出发,他表示,“莆田鞋”集体商标的注册,对莆田所有鞋企来说,都是一个创造自己品牌的绝佳机会。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体现了政企合作。他认为这就像是未来鞋业的永辉超市。“如果这样做大了,以后只要走进莆田鞋业的品牌店,就可以在莆田买到各种品牌的鞋子,大大减轻了厂家在销售端的压力”。
“莆田鞋”来自代加工。
鞋业是莆田三大传统产业之一,生产企业4200多家,从业人员50多万人。2021年,全市鞋产量十亿双,占全国市场十分之一,产值十亿元。
莆田鞋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莆田成立了当地国营鞋革厂,为中国提供价廉物美的鞋类产品。改革开放之初,从海峡两岸台湾省转移的海外鞋企品牌涌入福建福州、莆田、泉州等地,其中不乏耐克、阿迪达斯等知名品牌。莆田鞋革厂由于在技术和设备上的先天优势,成为当时加工的主力军。
曾经在莆田鞋革厂做过高管的李亚明,回忆起当年的辉煌,难掩自豪。李亚明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在莆田鞋革厂工作,加工海外名牌,年产量500万至600万双,产值3亿多元。
在李亚明处理的订单中,几家沃尔玛公司的订单量最大,大约每年两三百万双。“客户对加工厂家有一系列考核,像莆田鞋革厂这样能达到产能的国企民企不多。”李亚明说。
厦大经济学院教授林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的承接、聚集与扩散―――基于对福建制鞋业发展的实证分析》文章中提到,1986年莆田鞋革行业总产值为10986万元,对应的全省总产值为15068万元。莆田的鞋革出口量占当年福建省鞋革出口总量。由于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外资制鞋企业在八五期间普遍选择在莆田投资。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进入“九五”后,福建鞋革市场开始转型,以泉州晋江为首的制鞋企业从外向出口加工转向国内市场开发。自此,晋江鞋企诞生了安踏、特步等国内自主品牌。
李亚明说,莆田的鞋企代加工赚了很多钱。莆田在代加工方面的优势明显大于晋江同行业,但在开拓国内市场方面却落后于晋江。
“时机很重要。”李亚明认为,一旦你错过了它,你就会失去机会。后来,他的一些同事跳槽到晋江的鞋企。当时国企工资普遍低于同行业市场工资。李亚明也从鞋革厂辞职,创办了双迪鞋业有限公司
从2010年到2013年,李亚明不得不停止沃尔玛品牌业务,转向代工。“还是资金链的问题。”他说,库存问题对于国内销售和品牌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以冬靴和夏季运动凉鞋为例,他解释说,这两个品类普遍比市面上的春秋鞋少。因为冬夏季节短,原料品种太多企业就会囤货,当季资金收不回来,下一季生产就会出问题。眼看着一些企业因资金问题而倒闭,李亚明不得不割爱,叫停品牌。他意识到“只有先活下来,才有机会成为品牌”。
品牌创建没有一帆风顺的道路。
“创造一个自主品牌比培养100个孩子还难。”莆田沃特鞋业创始人蔡金辉说。
在蔡金辉的印象中,他创业的那几年,要么盯着厂里的生产,要么跟客户谈生意,早出晚归,根本不关心孩子的教育。但最后儿子从国外回来,成了他在国内掌管生意的得力助手,而他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品牌却损失惨重。
1993年,蔡金辉和亲朋好友一起,投资360万元成立了莆田华丰鞋业有限公司,最初和很多莆田鞋企一样,从事贴牌业务。后来他发现,虽然订单不断,但利润越来越少,于是有了自创品牌的想法。
2001年,公司正式推出“水”品牌。蔡金辉解释说,因为他们最初是为国际知名品牌研发生产篮球鞋,所以公司自己的品牌定位在篮球鞋。
“当年我们公司参加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带了15双专业篮球鞋样品参展,引起了经销商的关注,他们都要求加盟。”蔡金辉说,展会结束后,有46家经销商自愿来参观工厂。看了沃尔特的R & ampd级,生产设备和球鞋,经销商下了大单。“第一季度订购了约15万双篮球鞋,投放市场后反响不错。功能和质量在市场上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然后数量每年翻倍。”
2010年,作为莆田市的龙头企业,水务开始筹划上市,三年后以失败告终。“我们当时是银行贷款,导致资金链严重紧张。”蔡金辉回忆,沃尔特品牌运营被迫暂停,旗下华丰工厂也停产。
2013年,蔡金辉招募在外留学的儿子蔡宇航回国。23岁的蔡宇航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鞋子生产的全过程。蔡宇航从了解资料、解版、制样到最后成型,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他开始帮父亲与国外客户沟通,在各大电商平台开店,销售库存商品。
蔡宇航表示,“后奥运时代”后,国内很多运动品牌都有大量库存积压。此外,电商时代的到来也让一些线下代理商遇到了经营困难。“由于代理商的资金不能及时收回,我们公司不能及时向材料供应商付款。”
那段时间,蔡氏父子一边忙着向代理商追讨欠款,一边想方设法引进资金重启华丰厂的外贸生产业务,试图寻找海外老客户。“大部分客户都有自己的新工厂,有固定的合作,要重新和他们建立合作关系其实很难。”蔡宇航说,当时他们一家一家联系。最多的时候,他们一个月找了30多家公司谈合作。最后,他们找到了一些客户,公司逐渐恢复了。“目前内销加外销的年销量在150万双左右。”
“第二代鞋”的品牌理念
莆田灵武九思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认为,“莆田鞋”这个名字自带流量。他说,如果你在谷歌上搜索莆田鞋的英文翻译,可以看到几十万个词条。如何打响这个品牌,利用好流量,是莆田鞋业目前要考虑的问题。
蔡,永盛鞋业的新掌门人,目前负责管理公司的经营和销售业务。他把做一个独立品牌当成一个“系统性的活动”。他说,很多人对品牌的直观印象是品牌的logo,其实包括产品的外包装、产品本身的设计、品牌的价值、品牌的故事等内外内容。
蔡高中时出国留学。大学期间,他每年暑假都会去美国永盛鞋业自有品牌海外仓学习相关业务。2018年毕业后,蔡回国参与家族企业的管理。"我们公司所做的是在细分地区比较鞋子."蔡介绍,永恒鞋业有自己的品牌艾百达登山鞋,也有加工订单做厨师鞋、护士鞋、糖尿病康复鞋等小鞋。他说出口海外的主要是爬出来的鞋子,通过短视频在海外抖音平台推广。目前粉丝数量已经超过1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