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访了几个客户,偶然从交易所了解到他们最近在积极寻求被收购的机会,问我们能不能帮忙推荐一下。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百感交集。赶着去了解之前合作的几家公司后,得知除了少数还在独立作战的,其余的要么被大型央企收购,要么被SASAC整合,要么被战略合资抱团取暖。时至今日,建筑行业的巅峰早已远去,新的红利如今形同虚设,旧的红利每况愈下。过去的旧模式和市场早已根深蒂固,不知道什么样的企业能在大浪淘沙后突飞猛进。
千帆过船舷;枯树之上长出万株树苗(新事物出现,旧事物消亡。)
在过去的五年里,建筑企业如火如荼。当然,这也得益于国家政策红利,基建项目层出不穷。桥梁、水利、基建、房地产等项目司空见惯。新的五年,在这个大环境下,中小型建筑企业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生存发展都成了奢望,更不要说顺势而为了。
国内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最大的问题:对外部环境的不适应和行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就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环境而言,单纯依靠过去的资源关系进行市场化运作是不可持续的。项目少,标段小,价格低,竞争激烈,变相集资,资金不足,新模式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倒逼公司领导快速思考,全面提升理念和能力。特别是项目收益难以造成经济下滑,企业难以生存。
(A)股息的重复
“人口红利”一直是我们喜欢谈论的话题。所谓人口红利,确实为国内很多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力量。从最早的制造业、建筑业,到后来的IT、服务业,再到现在的资本行业,人口红利的作用无疑在逐渐下降,其发挥效力的条件也越来越苛刻。政府指出: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进入适度老龄化时期。这对于建筑这样一个严重依赖年轻人的传统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在下一次红利到来之前,所有企业的生存空间都被大大压缩。
(2)市场被压缩,增速已达顶峰。
可以说建筑行业占地面积最大,也是近十年来发展最快的行业。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数据,就会发现目前的增速已经达到了顶峰,未来继续下去的可能性很小。这意味着,在传统市场上,没有一家企业能够逃脱这场“战争”。按照过去的模式,A省改不了B省,B省改不了C市,C市改不了D县.这种方式只是现在不可行。只有在正面市场的竞争中以硬实力取胜,才能以偏概全。
(3)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扶强不扶弱”是一个永恒的市场规律,也因为各种标准的建立,在今天的标准门槛和综合评分标准下,尽可能避免了“劣质”企业的情况。能在市场上胜出的企业,一定是那些在业绩、成本、资金上更有优势的企业。随着资质的普遍提高,企业的业绩已经成为市场上的C位。一旦相关资质政策正式实施,强者恒强的局面将成为常态。届时,中小企业的那几把伞真的会被摘掉,市场空间会被进一步蚕食。
(D)收入远低于预期。
“不饿死就要死。”这是建筑行业的常态。
项目的实际效益与预期效益之间往往差距很大,预付款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很难确定
一个行业最健康的结构一定是金字塔形的。在顶端,有少数综合性和平台型企业集团,在中间,有一些区域性和本地化的企业,在底部,有大量的专业化公司服务于某一环节或模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让大家都爬上了综合集团的道路。十有八九的建筑企业可能有成为“多元化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商”的愿景,但现在是时候让市场大显身手了,行业最终会发展成固化的、金字塔形的结构。这个转型过程会让无数定位错误的中小建筑企业走向没落。
诚然,市场环境的恶化和垄断的加剧,使得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作为世界名片和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迄今为止能够在建筑行业红海中搏击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精神和特色,他们的希望永远不会破灭,蓝图中永远有奋斗者的一席之地。
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很多中小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档次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许多实践中,得出了两个结论:
(1)集中化和专业化
本质是博学之人,而博学之人则昌。企业发展就是这样。无论企业规模是小是大,“专业化”都是企业最有力的武器,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说起来容易,走起来难”。要做到专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几十年的不断打磨。
回顾当前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确实或多或少存在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某些方面遥遥领先:他们擅长商业、营销、项目或战术;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把各方面做到极致。但即便如此,他们也能在国王的宝座上谈笑风生。
只有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选择一个自己能力或业务比较优越的团队和企业来加强和打造专业化,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做你能做的,做你该做的。以这种心态关注客户和质量,小企业随时都会有生存空间。
(二)因势利导,整合资源。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很多中小企业对此深信不疑。无论是规模还是业务能力,都效仿了行业龙头企业,却不知道巨大的资金、物力、人力都浪费在这里。
从组织上看,中小企业受困于规模、组织模式和管理范围,能够有效控制的组织数量明显少于大企业。他们的管理设置应该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除非必要,否则不要添加实体”。尤其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实体机构的增加肯定会增加成本,在企业还没有壮大的时候,更应该关注成本。“省一点就是赚一点”正是如此。正所谓,小而精的组织架构也给了中小企业更多的灵活性,联合连横才是发展之道。尝试建立扁平化组织、敏捷化组织或者职能外包,可以在工作模式上寻求创新,在简化的基础上提高效率,向管理要效益。
到目前为止,这绝不是中小型建筑企业第一次面临挑战,当然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从根本上说,中小型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就必须感受变化,认同变化,研究变化,适应变化。中国建筑行业的恒心,并不局限于某一个阶层。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希望就会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