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我经常回老家寿光。在享受亲情的同时,感觉家乡的一些东西给孩子取名挺有意思的。也许其他地方也是这样,但是“谁不说我家乡好?”不要嘲笑我的无知。
老家的人一般给孩子起两个名字,一个大名字,一个小名。按辈分排,比如我父亲排在“石”,同代人排在“X”。给昵称命名的规则多种多样,也很有趣。这篇文章主要想说一些关于家乡人外号的趣事。
据笔者观察,家乡孩子的外号大致有以下四种。
第一,本着便宜卖命的原则,给孩子取一些很便宜的外号。比如狗、老鼠、狗的蛋、狗的剩饭等。甚至有的还叫地蛋(土豆)、稻草、克拉。这个和其他地方差不多。
二是孩子生得多了,连名字都不耐烦,认真琢磨。本着省事的原则,“小三、小四、小五、小六”连续叫下来。比如我有个叔叔,生了个儿子,然后一连生了七个女儿。儿子有了小名之后,一个又一个的女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大尼尔,尼尔二,小三二.一直被叫到小琪急诊室,直到他们不能出生。对了,那个时候“小三儿”这个称呼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另类的方向。
第三,有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孩子接触到一些新事物、新词语后,会给孩子起外号。比如土改、解放、援朝、文明、启蒙、黎明,有些还叫“肃反”、“文革”等等。与前两类相比,这类名称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技术含量至少高一点。
第四,拿一些地名给孩子起名字。我发现村民给孩子取名字有很多寓意,值得多说两句。
第一,有些名字寄托了村民们的美好期待和向往。举个例子,一个村民有四个儿子,名字叫“北京”、“上海”、“天津”、“广州”,三个直辖市和一个最开放的特大城市都在他家。如果当时重庆也是直辖市,不知道他的小四儿会不会叫重庆呢?有人跟父亲开玩笑说:“你一大早就嚷嚷着要‘北京,上海’。真的能到吗?”对方并不恼火,慢吞吞地说:“迟早这辈子你也去不了下一个。”这份执念,堪称我心中的永恒。此外,还有其他的叫“沈阳”、“南京”、“杭州”等等。但是,这个省的两个大城市,济南和青岛,谁也不叫。不知道是村民觉得不达标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第二,有些名字有一定的纪念意义。比如作者的爷爷随四野大军进入广东时,我的一个大堂哥出生了,外号叫“广东”。不久,我的一个表亲又来到了这个世界。有了“广东”,就会有另一个“广西”,这是理所当然的。广东和广西相对应。有一个村民叫“锦州”是因为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刚刚参加了解放锦州的战斗。还有一个叫淮海,是因为他的父亲推着一辆大车到了淮海战场的前方。《渡江》、《南下》等,也属于这一类。从这些名字看,我的家乡,一个小村庄,有一些红色革命传统。家乡,我真的为你骄傲。
第三,一些名字的出现有吹嘘之嫌。乡下人没见过大世面,有的人偶尔有一点出门的经历,就忍不住吹嘘炫耀,以示自己见过大世面,与众不同。比如一个村民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沟帮子,一个叫海伦。当他有所突破时,他在这两个地方打零工。后来估计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就回老家了。回到小时候的老家,听这位老教师讲神,把一个沟帮子和海伦吹上天,而且是那么繁华,仿佛北京上海都不在话下,我惊呆了。长大后才知道,沟帮子在辽宁只是个三等甚至四等站,海伦只是黑龙江的一个小县城。
在我的家乡,人们的昵称只能由他们的长辈或同龄人来称呼。到了一定年龄后,就只能由年长的长辈喊了。在我的家乡,小时候叫长辈的小名被认为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如果两个孩子打架,一个知道另一个长辈的外号,用不太文明的语言打招呼,都会觉得占了便宜。也许是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妻子叫丈夫的小名会被嘲笑。
我出生在城市。我没有按辈分起名字,也没有特别的外号。大名就是没有姓的昵称,省了一道程序。刚结婚的时候,我带老婆回老家。她叫我名字的时候,所有的大爷大妈都捂嘴偷笑。那说明城里的女人真的很会叫老公的小名。他们是那么的自然大方,和乡下人就是不一样。
如今,每当回忆起往事,想到家乡人有趣的名字,以及一些与他们相关的趣事,心里就会充满一种温暖的感觉。
一点顾浩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