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金融
多惊艳的网友啊!昨日,香港上市公司信阳毛尖宣布:
董事会建议将公司的英文名称由“XinyangMaojianGroupLimited”改为“XinyangMaojianGroupLimited”。
更改为“ChinaDragonMoutaiGroupLimited”,
并采用“中国郭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公司的第二个中文名称,以取代现有名称“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
当日,信阳毛尖茶盘中上涨近30%。有球友评论:这么火,建议下次改名为中国海天茅台恒瑞时代集团。
信阳毛尖茶集团拟更名为
中国郭龙茅台集团
2月16日,信阳毛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显示,信阳毛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建议将公司英文名称由“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并采用“中国郭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中文第二名称,以取代现有的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名称
港股公司信阳毛尖表示,董事会考虑到拟变更公司名称更能反映集团业务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董事会认为,新名称可以为公司建立更合适的企业形象和身份,将有利于公司的业务发展,符合公司和股东的整体最佳利益。
消息一出,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建议下次改个中国海天茅台恒瑞时代集团的名字。
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国郭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的更名只是董事会的建议,并未被真正采纳。公告指出,更名需经股东特别大会批准,并经百慕大公司注册处批准。
频繁改名的背后
信阳毛尖茶已经连续四年多低于1港元。
据了解,信阳毛尖茶此次拟更名或与2月初的一项收购计划有关。当时,信阳毛尖发布公告称,2021年2月2日,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牡丹江金龙酒业以8000万港元的代价,向独立第三方收购内地白酒业务北京耀莱龙微酒业100股股份,其中包括500万港元现金及7500万港元一年期零息承兑票据。
根据公告,目标公司耀莱龙威的业务合作伙伴上海高成是中国白酒业务的优秀营销专家。上海藁城推出了贵州茅台、五粮液等知名白酒品牌的促销活动。另一方面,目标公司拥有一系列商标,包括成龙商标(商标编号为9599581和11336574)。
董事会认为,目标公司耀莱龙威与上海高成的合作将对白酒销售产生有效的协同效应。成龙商标和白酒的整合会给我们公司带来协同效应,可以利用中国巨大的白酒市场。
信阳毛尖认为,此次收购与集团整体业务方向一致,是加强集团客户基础、扩大中国白酒市场容量的投资机会。
但这并不是该公司第一次改名。自2002年以来,该公司已多次更名,包括董军化工集团、大庆石化、中国天华化工等。更名为信阳毛尖茶后,曾计划更名为新中国经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但没有成功。
HKEx披露的截图
而且,虽然现在的名字是“信阳毛尖”,但公司也是不产茶的“信阳毛尖”。公司的前身中国天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实力雄厚的煤化工及生化原料制造商和供应商。早在2018年,中国天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其证券也被简称为中国天化工)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了信阳毛尖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收购后,公司更名为“信阳毛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变为“信阳毛尖”。
中国田化工收购后
2月5日晚间,信阳毛尖发布公告称,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营业额为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上升49%。期内亏损7842万港元,同比增长52%。每股亏损港仙。
截至记者发稿时,信阳毛尖茶股价上涨17%,至1港元,此前已连续4年低于1港元。
改名能让股价飙升吗?
在a股市场,上市公司往往热衷于变更股票名称。上市公司股票更名的背后,一方面是上市公司的业务发生了变化,更名让市场有了更好的了解;另一方面,可能有一些上市公司炒作热点的迹象。
比如在互联网金融概念火热的时候,多伦宣布公司立志做国内首家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基于业务转型的需要,计划更名为皮皮皮金融信息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同样,熊猫烟花更名为熊猫金控等等。
据上海证券报统计,2020年以来,已有超过70家上市公司选择主动变更证券简称,并已生效。“科技”、“医药”等热词频繁出现在更新的企业名称中。比如TCL集团更名为TCL科技,和佳股份更名为和佳医疗。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部分上市公司更名后股价上涨,热点行业企业表现尤为明显。其中,蓝海医疗、中国钟勉、和佳医疗、启天科技等公司更名首日涨停。
然后改名字就上去了。这种炒作的危害有多大?
邱对郭士亮说道: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热炒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上市公司更贴近当前市场的热点题材,更容易吸引游资的青睐,有利于后续股价和股票市值的上涨。但是,如果上市公司只是想炒作热点,但其基本面或业务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那么该股在热点炒作之后,仍然离不开价值回归的过程。
对于投资者来说,上市公司更名往往会对其产生误导。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只有做传统周期业务的企业,但是因为名字中加了互联网或者科技的字眼,很容易让投资人产生联想。主营业务与上市公司名称存在偏差。虽然会刺激股票的短期炒作,但也有很多后续风险。如果没有明确规范的行为,投资者最终还是要吃亏的。
因此,我们仍然需要谨慎对待上市公司更名的现象。只有当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和经营方向发生实质性变化时,上市公司才能更名接受市场的检验。对于市场资金,还是有很强的警惕性和判断力的。虽然a股市场经常有题材概念炒作的现象,但毕竟还是昙花一现的炒作。如果上市公司更名被夸大了,严重偏离了其主营业务,那么这种纯粹的炒作和盲目蹭热点的行为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甚至需要重新评估上市公司管理者的综合能力和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