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学者有自己的祖国。”这是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微生物生理学先驱路易巴斯德的一句名言。巴斯德被评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百名名人之一,因为他提出了疾病细菌理论。而他排名第十二,可见他对后世的影响之大。常用的乳酸菌、狂犬疫苗、巴氏杀菌都与之密切相关。
1870年7月,普鲁士和法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发生冲突。这一次,铁血的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发出了著名的埃姆斯密电,篡改了普鲁士国王电报的内容,声称陛下今后拒绝接待法国大使,没有必要与法国进行任何谈判。这份密电彻底激怒了当时的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和自称欧洲霸主的法国人,双方的矛盾骤然激化。于是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
然而,事情并不如法国人所愿。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大获全胜,军队开进并占领了巴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加冕为皇帝,德意志帝国正式建立。法国宣布战败。成为普鲁士统一德国,夺取欧洲霸权地位的敲门砖。
法国战败后,普鲁士入侵法国,干了许多坏事。当时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对此非常愤怒。于是他提出了这样一句影响深远的名言“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学者有自己的祖国”。他愤怒地退回了德国波恩大学授予他的博士学位证书,并以学者的身份表示反抗。
当时,法国的城市和学校,包括巴斯德的家乡,都被德国人摧毁了,他甚至无家可归。意大利人得知他的遭遇后,主动提出为他提供豪华的房子、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以及丰厚的研究经费和报酬,希望借此特殊机会将巴斯德挖到意大利。面对如此优厚的条件,巴斯德没有答应,依然选择留在饱受战争摧残的法国。
作为一个学者,他没有强大的力量和政治影响力。他只能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帮助自己的国家。除了交回学位证书,他还做了一件事:举家迁往法国南部的库勒省蒙田,潜心研究啤酒的防腐技术,力争让法国啤酒在质量和产量上都超过德国。经过刻苦学习,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事实上,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和法国都没有无辜。普鲁士想借此机会实现对德国的真正统治和在欧洲的霸权地位,法国也想维护自己在欧洲、西班牙和德国的利益。正如普鲁士腓特烈大帝所说,战争是国策,其出发点永远是为了国家利益。
受战争之苦最大的是两国的普通民众。巴斯德的立场实际上并不是站在那些法国政客的角度。他的立场是基于法国人民和被抚养长大的祖国。他的选择无可厚非,他的选择也得到了后世众多科学家的呼应。比如放弃美国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国的“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他的那句“梁园虽好,却不是久留之地”,现在读来让人激动和兴奋。像他这样的中国科学家数不胜数。
科学家眼里不仅有科学,还有孕育他的祖国和同胞。如果失去了这个身份,科学家就不能称之为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