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是谁?参加他培训班的学员说他是高手,主流大众媒体说他是骗子。互动百科是这样介绍他的:“我19岁开始做销售,历任经理、区域主管、销售经理;23岁,中国百强企业营销副总裁。24岁成为上市公司营销副总裁;25岁管理3000人的大集团,任总裁;2007年12月1日,我选择创业,成立了聚合投资。
边肖早就在网上听说过他的名字,也在网上听过他的视频。他给我的印象是他是成功研究的大师。最高级别课程学费几十万,堪比国内顶级商学院。而且,报名的同学都争先恐后。据我所知,这件事确实发生过。
哎,精彩,难道是主流媒体冤枉了雄哥,故意往雄哥身上泼脏水?
我一直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直到这几天边肖决定研究雄哥到底怎么了,于是我上网搜索,雄哥的脸渐渐清晰起来。经过我不靠谱的考证,我得出的结论是,雄哥从事的是企业管理培训,他既不是学员口中所说的大师,也不是主流媒体指责的骗子。让边肖逐一分析。
19岁那年,熊只身一人闯荡江湖,短短四年,他就成为了中国百强企业的营销副总裁。后来,他喜欢上了讲座和成功学3354。当时,成功的研究从香港和台湾闯入大陆,一批来自台湾省的成功讲师,如陈安之,变得非常受欢迎。很快雄哥就自己讲课了,仅仅几年后他就成为了无数专业人士崇拜的大师。“边肖认为熊哥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著书阐明自己的理论体系,所以在讲台上胡说八道。他是怎么成为大师的?不科学,说他是骗子也没错。
来听听接触过熊哥的同学们有什么看法。小阮,一个实习生,从1995年开始做珠宝生意。她在北京和上海拥有一家珠宝加工厂和一家珠宝店。她有40多名员工,每月营业额为4500万元。她上了二哥的入门课《宗教智慧》,收获很多,还会继续上更深入的课。阮小姐解释道:“熊哥哥教导我们,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必须与天和谐。天道就是你要尊重你的客户,尊重这个市场。企业的价值在于你对内搭建了成就员工的平台,对外提供了对社会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做了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听完之后,我豁然开朗。我找到了使命感。客户需要我,员工也需要成就。我与他们不再仅仅是财务关系。以前我以为我只会问资本家,觉得很别扭。秒哥帮我理清了企业的价值观和存在的意义,我不再纠结了。”
关于企业的讨论,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说:“要知道企业是什么,首先要明白企业的目的,企业的目的必须超越企业本身。事实上,既然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那么企业的目的也必然在社会。是顾客决定了什么是企业。因为只有客户愿意为商品或服务付费,才能把经济资源变成财富,把商品变成商品。人力资源开发代表着个人成长,而个人成长往往必须来自内部。因此,管理者的工作是鼓励和引导个人成长,否则,人力资源的成长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哇,雄哥的管理思想像彼得德鲁克,而彼得德鲁克是西方企业界推崇的管理大师。阮小姐的眼睛是雪亮的,熊兄不是在胡说八道。
崔,实习生,2001年进入北京某会计事务所工作。2003年,他因为非典失去了工作。2004年,他创办了会计师事务所,现在拥有9个分支机构和近200名员工。他说:“MLM洗脑在我身上不存在,我也不会被别人洗脑。我上了熊哥的课,回来后给员工涨了1000块钱工资,都送去学习了。我们定了一个目标,在最近三年内,培养出10个年薪百万的高管,让50个员工在北京买房(这里应该是掌声!),让所有员工的工资比同行业高30。这有错吗?"
这些中小企业主可以说是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力量,也是最精明、最有心计的群体。怎么能说他们被洗脑了呢?这些课程的本质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体系,但是雄哥把它打破了,打碎了,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所以这些中小企业主在日常工作中或多或少都能用到。但是,雄哥是自己突然领悟到这些管理思想的吗?我不这么认为。他把西方的管理理论放进自己的概念里,故意让人以为是他创造的。看完电影《夏洛特烦恼》你就明白了,夏洛特唱的是别人的歌,她有钱有名气。道理是一样的。
但是这些中小企业主为什么不去商学院上MBA课程,听教授讲课呢?究其原因,是中小企业主提高管理水平的强烈需求与市场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些商学院分散在几所大学里。单单入学门槛就把中小企业主排除在外,学生被要求花大量时间在课堂上。说白了,商学院只关心培养贵族精英。这就为余放弃了企业培训的蓝海市场。雄哥深入创业者的'田间地头',拥抱所有愿意学习的中小老板,集中几天,用通俗的语言授课,创造了年讲课收入几个亿的神话。你在市场上看不到雄哥的广告,因为雄哥靠的是口碑营销,学生是他的分销渠道,老板的朋友也是老板,传播渠道非常精准。更有甚者,雄哥把利润的50%或者60%奖励给带进来的学生。我不禁赞叹:牛逼的雄哥!
当然,随着商学院的扩张和更多于学生的参与,这个市场的供需会更加平衡。我觉得未来只会有雄哥的传说,后来者超越雄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综上所述,于把西方的管理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理念中,传授给他的学生。他是思想的传递者,不能是大师,也不能单纯是骗子(否则学生就是傻子)。他正好满足了市场需求。你我心甘情愿,互不相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