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一个深夜,正在家里睡觉的冯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听完电话那头打电话人的话,一向外向乐观的冯巩低下头,沉思良久。然后他深深叹了口气说:“唉,牛哥,这次恐怕我们不能合作了。”
就是五年来一直在说的牛。
听到冯巩的回答,牛群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叹了口气,挂了电话。
那么,曾经在春晚舞台上一起发光发热的老搭档,为什么很难再次携手呢?
为什么牛突然走了五年后又回来找冯巩?
中间发生了什么?
牛群冯巩
从文艺兵到相声演员
1949年12月1日,牛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参军的愿望埋藏在这个国家所有英雄的心中。
而牛自然是其中之一。
但当时因为天津文艺大众化的趋势,很多文艺战士为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最后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天津作为曲艺的故乡,有许多关于它们的故事。
所以妞妞的父母希望他以后能从事文艺工作。
牛和两个兄弟
高中毕业那年,他填报了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专业。
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牛走上了文艺生涯的道路。
由于老家在天津,妞妞从小就学习快板和相声,这让他学话剧举一反三,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然而,虽然考上了大学,牛不忘参军的愿望。
24岁大学毕业,然后报名应征入伍。
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出色的艺术功底,牛群被分配到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表演相声。
然而到了部队之后,牛人的演艺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军队里的牛
有一次跟随艺术团去某部队文艺演出时,牛上去表演了一段单口相声。
结果部队里大部分都是南方人,以前很少接触相声。
牛们在台上很开心,台下却没有人笑,这让牛们感到很压抑,甚至有了自我怀疑。
回到宿舍后,牛群盖着被子嚎啕大哭,眼泪流了一枕头。
但是牛牛的先天性格更强,一次失利并没有让他沉沦。
此后,他煞费苦心地研究自己相声创作的不足,也将许多南方地区的生活故事融入创作。
他希望他的相声能被全国人民接受。
没过多久,第二场牛人秀又来了。
牛
这一次,经过他的反复打磨,作品在舞台上展现的淋漓尽致,着实让观众们哄堂大笑,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看到工作的成功,牛们非常高兴,并在心里恢复了信心。
然而,令他惊讶的是,他的表演极大地改变了他的生活。
台下除了解放军战士,还有军队文艺大师刘学智。
刘学智看了牛群的表演后,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潜力,于是主动找上门来,收牛群为徒,然后培养他成为真正的相声演员。
依靠一个人创作作品是非常困难的。当一位相声大师主动上门时,牛群自然非常高兴,并立即同意成为刘学智的徒弟。
图片来自互联网
不久,牛群娶了刘学智的女儿刘苏,从刘学智的徒弟变成了女婿。
后来,刘学智把牛介绍给常,并让他的女婿收常为师。
在音系的世界里,我们非常重视师徒关系,只有正式拜其他业内同行为师,才会认可你。
昌是著名的相声大师,也是“声韵世界三大大师”之一的常家子弟。马大师是音学界的领军人物。
因此,常在音韵界的地位是极高的,牛们很荣幸能拜他为师。
师从常后,正式成为相声演员,从此开启了他的相声之路。
牛
春晚舞台的“黄金搭档”
在部队呆了十几年,黄牛开始去电视台了。
1982年,牛群参加中国曲艺家协会比赛,凭借新颖的段子和扎实的基本功,获得优秀节目观摩、表演创作和表演一等奖。
1983年,中央电视台正式开始举办春晚。那时候小品还没流行起来,相声就成了语言类节目的重中之重。
这让黄牛看到了机会,于是四处奔走寻找合作伙伴,想要在春晚的舞台上绽放。
经过五年的苦心筹备,1988年,牛人终于第一次登上了春晚的舞台。
由他创作的相声《领导,冒号》,被春晚节目组选中参与春晚彩排。
《巧立名目》
后来在排练过程中,因为单口相声的呈现效果不太理想,节目组推荐了李丽珊和李培森参与该剧的创作,并将该剧的名称改为《巧立名目》。
这一句相声,牛人瞬间红遍全国,大家都认识了这个笑起来两排大白牙,眼睛像铃铛的相声演员。
而节目中的一句台词:“领导,冒号”也在春晚之后流行了很久。
但是,春晚之后,有一件事让黄牛们很担心。那是合伙人的选择。
虽然在节目中与李丽珊的合作很成功,但毕竟人家只是来抢救现场的,不能和他成为固定搭档。
所以搭档得再找一遍。
和冯巩搭档。
牛们搜寻了一大圈后,把目光锁定了一个叫冯巩的年轻人。
冯巩比牛群小八岁,他的师傅是马季,按相声资历比牛群小一代。
不过冯巩比牛人早两年上春晚。
在1988年的第二届中国电视相声大奖赛上,冯巩获得了一等奖。
这说明冯巩在相声界的天赋极高。
而且牛群认为两人都外向乐观,对于创作和表演都有非常灵活的思维,一定很合得来。
所以,这一次,他主动找冯巩合作。
冯巩牛群
也是在那一年,两人正式成为搭档,开始活跃在相声领域。
198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与牛群首次表演相声《生日祝辞》。从此,冯巩和牛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固定比赛。
在这十年间,他们在春晚舞台上创作了包括《点子公司》、《无所适从》、《坐享其成》在内的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相声佳作。
一时间,相声搭档冯巩牛群成了中国最炙手可热的“黄金搭档”。
然而,在他们成名后,他们的想法有些不同。
冯巩牛合作春晚。
爱“折腾”却惨败而归。
用冯巩的话说,他的搭档是个“不安分”的人。
看到春晚的舞台出名了,黄牛们的心思开始“活跃”起来。
他先去中央美院学摄影,然后在北京办杂志,创业。
但是牛虽然聪明,却不是做生意的料。
不久,他创办的杂志面临破产,自己也赔了不少钱。
面对生意场上的一败涂地,黄牛只能灰溜溜的回到舞台,继续和冯巩搭档说相声。
然而没过多久,牛人又开始关注政治了。
图片来自互联网
2000年,黄牛和冯巩大行其道的时候,安徽蒙城一家牛肉公司找上门来。
他们认为“牛”这个名字符合牛肉制品的噱头。而且作为一个深受千家万户喜爱的相声演员,如果为公司产品代言,肯定会大大提升客户的信任度和好感度。
果不其然,有了黄牛的代言后,公司销售额大增,第二季度甚至实现了收入翻番。
看到黄牛的能量这么大,蒙城县政府也给他动了点心思。
毕竟当时全县都是在养牛业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的。
这一年,牛群被邀请担任蒙城县的名誉县长,希望他能利用自己的名气帮助蒙城县提高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