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视觉中国
文|尖刀财经,作者|朱墨
虽然全国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从未结束。
分数公布的时候,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填报志愿。试卷和高考一样重要,关系到孩子人生未来的发展方向。
明确专业意向,搞清楚填报方式,了解往年专业设置和录取情况,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新高考”政策实施后,复杂程度倍增。不堪重负的家长不得不四处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如今,“高考志愿咨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行业,有着规范的流程。目前志愿服务主要分为卖软件系统的数据卡和一对一咨询两种。志愿填报数据卡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学生提供志愿填报方案参考。价格通常在1000元以内。
一对一咨询是指志愿填报规划师针对学生的排名和意向量身定制的填报方案。家长比较喜欢这种方式,费用根据专家的资质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
在一家名为赢鼎教育的机构网站上,“高考一对一”有四个价位,最高的标价是98000元。凭借这项业务,这家公司成功在新三板挂牌。
进入门槛低,利润回报高,蓝海很快就会变成红海。天空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超过1500家企业的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包含“自愿申报”,而在2013年之前,全国自愿申报的企业年注册数仅为个位数。
图/南方周末
利用焦虑赚钱永远是最好吃的。这句话放在盼着自己企业成名,盼着女儿成功的父母身上,特别难试。
父母爱孩子,必须为孩子做长远打算。
高考是“千军万马争一座独木桥”的激烈竞争,很难跨越彼岸,不能掉链子在门脚下。
“三分考七分报”,每年不知有多少人因为志愿填报的失误,与心仪的学校擦肩而过,留下无数遗憾;也有选错专业回到高三的;甚至有些同学因为不能放轻松,走上了绝路。
对于家长来说,志愿服务无异于为孩子决定“人生大事”,但他们经验不足,压力可想而知。当家长的门槛达到顶峰时,志愿填报机构如“及时雨”般涌现。
这个行业远比想象中热闹,有老牌的教育机构,如远大云网、百年教育、优秀志愿者、旭德教育、赢鼎教育、吉桥高教规划院等。
其中,优志愿成立于20,至今已获得六轮融资;百年教育、旭德教育、赢教育都已在新三板挂牌。
这个行业有多赚钱?据出售志愿者卡的“优秀志愿者”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该信息平台注册用户近300万,付费转化率超过30,公司整体毛利率在40左右。
丁教育在2017年年报中直接声称:“中国3000万高中生,按照每人3000-6000元的咨询费计算,市场容量高达900-1800亿元。”
话音刚落的2018年上半年,丁英教育实现营收过亿,净利润万元,业绩强于a股众多公司。
同时也有各大互联网公司。百度有“AI志愿助手”,可以提供志愿预测、科学预算目标的大学录取概率等。根据录取志愿的结构;腾讯有“新高考通行证”程序,涵盖了从录取概率预测到就业薪资的方方面面
“教师人才志愿申请”的创始人约翰杨曾经是一名文化教师。每年都有100多名学生找他报志愿。时机成熟的话,约翰杨将在2018年成立公司,线下一对一业务遍布北京、河北、辽宁、郑州等地,单个网点一个毕业季的收入可达百万。
“帮助孩子选择最适合的专业;专业接近未来就业;利益和家庭背景的多维匹配……”深谙家长心理活动的志愿填报机构,让宣传文案直击痛点,彻底打消了家长最后的犹豫。
更有甚者,一些机构声称拥有独家信息。例如,官网某“精品志愿”宣称,该公司已在多地各城市签约数百名大学教授和招生办,“指导考生2016-2020年录取”;云校选”干脆挂上了“中国人寿合伙人,落选最高赔偿10万”的招牌。
但这只是机构玩的文字游戏,录取率高不等于满意。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分数利益最大化,但是希望越高,差距越大,现实往往与假设背道而驰。
2017年6月,浙江新高考政策下的第一批考生首次填报志愿。面对文理分科、高校招生要求等变化,不知所措的王女士通过网络平台购买了一张志愿卡进行分析。
某宝上一张热销的志愿者卡,与图文无关。
用了之后发现信息数据有误,不仅没有帮儿子填志愿,反而有负面作用。心急如焚的王女士找到商家询问,商家却轻描淡写地说“最近两年的数据忘记更新了,只负责提供一定的协助,不保证结果。”双方各执一词,闹到当地法院。
2018年,四川的杨先生给女儿买了一份志愿者咨询服务。由于分数刚好刷到文科线,父女俩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借助“外力”。
所选机构在当地颇有名气。早在高考前夕,它就给杨先生打了一个推销电话。当时报价一万多。但高考后,同样的服务价格已经涨到了2万元。在咨询师的再三建议下,杨先生强起了心,报了最贵的3万元“黄金套餐”。
这个专家真的很牛逼,录取结果让杨先生很满意,认为这钱花得值。第一志愿新闻专业在四川只招了四个人,杨老师的女儿是最后一个,也就是踩着最低录取线,是最完美的结果。
但杨先生同事家就没那么幸运了。两人曾一起去咨询过,但同事认为孩子分数超出本科线20多分,问题不严重,就不交费了。结果遇到了滑档,考上了远在新疆的师范院校。
2019年7月3日,教育部官网收到大量群众反馈后,发布提示:通过百度、360等搜索引擎网站搜索“高考志愿”等信息,服务收费高的app、网站或咨询机构排名第一,存在一些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他们会轻则经济损失,重则被误导,失去正常的录取机会。
此后,教育部再次通过官网发声:“目前没有任何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参与商业公司对高考志愿填报的指导活动。”
由于缺乏统一的资质考核标准和监管真空,处于野蛮发展阶段的“填志愿”这一新兴行业鱼龙混杂,乱象丛生。
2021年,南京的戴女士给儿子选了一家志愿者指导机构。几经波折和涨价,她约了一个
“解除焦虑”的服务,变成了“收割焦虑”的生意。戴女士的经历并不是个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很多关于高考志愿填报机构的投诉,比如“咨询师服务水平差”、“虚假宣传”、“诱导欺骗”等。
我极其害怕,像这样一个不合格的“咨询策划师”,早已是业内心照不宣的公开秘密。
据《企业https://www.zhucesz.com/》报道,一些从事志愿辅导的机构在如火如荼推广业务的同时,大张旗鼓地开办了“高考志愿规划师”培训班。
4天培训费用6980元,招生几乎零门槛。培训结束后,只需要再花400元购买相关证书,就可以作为导师指导考生和家长。
这些导师,都是匆匆培养出来的,有着各种之前的经历。有的做过导游,有的做过厨师,但被组织“精心包装”后,成了命运操盘手。它没有足够的信息,也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案,所以赚钱没有底线,有误导性。
针对乱象,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尝试开展高考志愿全国认证项目。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关培训项目并未继续进行。也就是说,人社部官网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目录里,都没有这些项目。所谓的证书是没有“含金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