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安:改社团名字,请不要戴“崇洋媚外”的大帽子。
日前,海南省民政厅发布《关于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的公示》,84个不规范地名。其中,海南15家维也纳酒店门店的名称因位列其中而引起异议。对此,海南省民政厅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解释说,现在国家需要文化自信。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在我国境内称呼这些外国地名合适吗?这不是伤害民族感情吗?为什么在外国不叫中国的地名?(《每日经济新闻》年6月19日)
海南高调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其实事出有因。2018年12月10日,民政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6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按照要求,各地要在2019年3月前完成摸底排查,确定拟清理整治的不规范地名名单。
根据这份通知,海南省明显逾期。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广州市和Xi市公布了不规范地名名单。
我原则上支持清理整顿不规范地名,但不支持打着“反对崇洋媚外”旗号的规范化。我认为没有必要修改现有的地名。早上看了《酒店叫维也纳是崇洋媚外?海南民政厅:伤害民族感情》的文章,略加评论:公权力的手伸得太长了。能不能别“折腾”了?你知道做出这种改变需要付出多大的社会成本吗?你有拒绝使用英语的能力吗?有很多现代汉语词汇,最早是在西方使用的。你能抵抗他们吗?这种思维方式简直就是“复古”。
在“开放”成为全民共识的今天,海南这位工作人员将对外来地名的抵制比作“文化自信”,让人哭笑不得。那些批判“崇洋媚外”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在受教育,甚至是移民西方吗?多年前,笔者在《实现文化大繁荣,必须了解、容纳、吸收外来文化》一文中写道,只有加强对外来文化的了解,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包容外来文化,才能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华文化参与国际竞争的“软实力”,使中国早日从“文化大国”跃升为“文化强国”。
我们文化自信,完全不担心西F的不良文化侵蚀我们。我们需要更多领域的文化交流,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影响整个世界。在我们看来,人们习惯了被称为央视,稍微有点文化的普通人都知道GDP和CPI是什么,但他们很少能完整地说出自己的中文名字“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我们需要把这个习惯改回来吗?不,我真的没有,也做不到。
有网友担心,以后城市名会不会又变成“人渣”了?比如维也纳酒店会不会改成东方红酒店,太平洋别墅改成工农兵宿舍,维多利亚花园改成红星小区?稍微让人放心的是,这次整治还以怪异和不解的名义,被列为“反修桥”、“毁桥”。这至少可以告诉你,这次整改和50年前改路名的目的还是有区别的。
其实地名和人名一样,都只是代号而已。虽然有些名字刻意夸张,怪异难懂,重名同音,但其沉淀的历史是不能随便修改的。比如吉林市和吉林省重名,改了就不容易被接受;比如首都北京朝阳区的奶子坊,海淀区青龙桥街的臊子营(我在附近住了好几年)甚至可以说是低俗,北京市民政局也没见有修改的意思。
笔者反对清理整顿不规范地名时过多“折腾”的原因有三:
第一,要尊重历史文献。这些地名已经检查过了
就在昨天,文章《海南15家维也纳酒店因不规范地名被通报,酒店总部提出异议》报道,深圳维也纳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表示,其品牌“维也纳酒店”已于2012年9月14日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成功,有效期至2022年9月13日。是合法经营使用的品牌名称。涉案经营主体所做的品牌是公司授权的,其经营场所性质在合法使用范围内。
第二,改地名会带来很大的社会成本。因为这些地名已经写在各种证件上了,比如房产证、身份证、合同甚至遗嘱等等。还包括城市公交运营系统、智慧城市管理系统等。如果做出这样的改变,需要几十年才能消除影响。如果是一次性更换,费用应该由谁承担?
再说维也纳酒店。到20日,它已拥有超过30,000间客房和超过2,000万注册会员。已开店和计划开店网络覆盖全国80个大中城市,全国门店超过300家,并以每年新开60-80家的速度发展。让像你们这样的酒店不要用“维也纳”这个词。全国各地会学习海南吗?不可能的。
第三,随便改地名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为大家都习惯了以前的名字,大规模改地名会导致混乱,老百姓也未必支持。
窃以为“新官要算旧账”,不仅仅是债务偿还的落实,还有其他方面。这本质上是一个你承认还是否认“契约关系”的问题。不要轻易推翻之前的决定。《广告法》制定时,部分产品保留使用“中华”作为商标,可作为本次清理整顿的参考。
总之,居住区、大型建筑、道路、街道等要避免使用“大、洋、奇、重”等不规范的地名。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形成。另外,要从源头抓起,也就是从地名审批开始。检查的唯一标准是《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而不是某个官员的一句话。清理不规范的地名,给小区重新命名。请不要给企业和审批机关扣上“崇洋媚外”的大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