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眼查数据新闻实验室陈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工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数据在工业决策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天眼查数据研究院特此推出“天眼查新知”专栏,以天眼查大数据为基础,梳理产业结构和发展脉络,解读产业领域最新趋势和投融资趋势,为各方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是田燕新智产业分析系列的第十五篇。
“天高地广,宇宙无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要经济体开始在空间领域展开激烈竞争。直到近60年后的今天,人类对太空的向往丝毫没有减弱。
自破冰以来,中国商业航天已经发展了7年。七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涌现出一大批民营航天初创企业,国有航天企业也积极涉足,频频发力,共同勾勒出中国商业航天的基本格局,为其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商业航天作为战略性高科技新兴业态,是中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增长点。自政策放开以来,中国的商业航天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注意]
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导下,2010年10月《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日颁布,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随后发布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明确提出,支持民间资本在卫星商业发射、卫星应用等相关领域开发增值产品、运营服务、推进产业化。
出台了两个标志性文件,打破了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商业航天的政策门槛。因此,它们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的“破冰”元年。
此后,各类优秀创新企业不断涌现,为产业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有以星荣耀、蓝箭航天、星河动力、科技火箭为代表的商业火箭企业,也有以微纳星、企名网航天、天一研究院为代表的商业卫星企业。根据CICC报告,截至2018年底,已有141家商业航空航天公司在中国注册。其中,民营航天企业123家,占。民营公司作为国有航天体系的有效补充,主要从事微小卫星制造、分系统、组件等领域。
在商业航天的全球竞争中,蓝色起源、Space X、One Web等。无疑暂时处于第一梯队。中国企业向太空的扩张,形成了缩小与强者差距的追逐游戏。
航天工业以“高精度”著称,自然离不开专利的申请和运用。从天眼查研究院对航天相关企业专利数据的分析结果来看,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的总比例超过专利总数的90%,外观设计仅占。
从卫星相关企业来看,专利申请量增长迅速。2015年至2021年,7年平均同比增速达到,2020年增速最高。从卫星专利分布来看,超六成专利属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占。
从火箭相关企业来看,专利申请量保持高速增长。从2015年到2021年,7年的平均同比增速达到,尤其是2018年和2019年,这两年的增速都在40以上。从火箭专利分布来看,近50%的专利属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占比。
前沿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的支持。据天眼查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商业航天相关企业融资事件共163起,融资金额超过400亿元;其中,2021年有48家financ
北京凭借其出色的科研、人力资源、完善的顶层政策支持等综合因素,共同打造了北京在商业航天领域的优势地位。从被投资企业的地域分布来看,北京的相关初创企业数量明显优于排名第二的江苏和排名第三的广东。这两个地方的相关初创企业比例分别为。
经过7年的发展,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的布局已逐渐成为一个体系,从上游的火箭、卫星制造等领域,到中游的火箭零部件生产、卫星测控系统及相关地面设备制造,再到下游面向企业的应用和服务水平,乃至面向普通大众的太空旅行和发射服务,都在不断建设和完善。
商业航天市场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环境、海洋、气象的生产端,到在线租车、快递、外卖的生活端,都可以受益于商业航天市场的发展。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需要将对产业的盲目狂热转变为对产业发展的理性冷静思考和实践。
空间商业竞争正在成为全球空间竞争的主要形式之一。为了充分发挥中国航天的全球竞争力,在未来的航天发展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商业航天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注:商业航天产业联盟(筹)理事长、中国花藤工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小龙在《中国名牌》品牌沙龙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