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半导体行业出现了两家“新企业”,一家是尔必达,一家是瑞萨。这两家企业成立比较晚,都是2000年左右诞生的,还有一点很特别,就是“联合体”,都是脱胎于三家企业(日立、NEC、三菱电机)。熟悉半导体行业发展史的人都知道,这三家企业都是上世纪90年代全球十大半导体企业之一。
作为日本半导体行业“寒冬”后的产物,尔必达继承了NEC、日立和三菱电机的DRAM业务,瑞萨则继承了NEC、日立和三菱电机的其他半导体业务,包括汽车和消费电子解决方案、手机和个人电脑外设。可以说,虽然是新生,但这两家公司继承了日本三大半导体巨头的核心资产、人才和设备,几乎覆盖了日本半导体行业的半壁江山。然而,起源和经历相似的日本半导体二人组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结局。尔必达以破产告终,而瑞萨却活了下来。
比达和瑞萨不仅出身相同,而且在生意上也一直陷入困境。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全球半导体行业,DRAM价格暴跌,尔必达陷入巨亏境地。瑞萨也连续几年亏损,2012年更是创下亏损纪录。在整体工业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日本有关方面为两家企业提供了帮助。但是,这个时候就能看出区别了。对尔必达的贡献约为300亿日元,而对瑞萨的贡献高达1400亿日元,这还不包括丰田、本田等日本主要汽车公司的援助。
为什么待遇会有这么大的差别?从两家公司的员工人数来看,尔必达破产前的员工总数约为5900人,而瑞萨的员工人数高达10000人。瑞萨在日本有19家工厂,汽车MCU市场份额超过40。是丰田、本田、日产的核心供应商。如果瑞萨倒了,必然会动摇日本庞大的汽车制造业,这是日本三大汽车公司不愿意看到的。简单来说,瑞萨大到不能倒。
当然,除了外部因素,两家公司在危机面前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比达于2012年破产。此时,正是新旧交替的时期。之前DRAM的主要市场来自个人电脑等行业。随着苹果iphone的流行,智能手机时代的大门已经悄然开启,DRAM新的市场周期即将到来。如果比达能再坚持一年,甚至半年,情况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比达未能预见这一趋势,不幸在黎明前陨落。
而瑞萨则幸运得多。它不仅得到了日本汽车工业的支持,而且像佳能和松下这样的电子巨头也做出了贡献。瑞萨虽然也陷入危机,但产品线丰富,涵盖MCU、液晶面板驱动IC、PC、家庭多媒体SoC等诸多领域。相比尔必达,瑞萨的生存几率更高,因为产品的多元化使其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但瑞萨果断选择放弃那些利润率低的业务,包括液晶面板驱动IC。事实上,当时瑞萨的中小型驱动芯片业务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为30。瑞萨也相继出售,关闭了许多昂贵的晶圆厂。19家晶圆厂(包括10家负责前道工艺的)近一半关闭,剩下的包括6家前道工艺晶圆厂和5家封装测试厂。从营收规模来看,到20,只有2010年高峰期的一半左右。可以说,礼萨为了生存,几乎采取了一切必要的措施。
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瑞萨逐渐转型为轻资产企业,一些先进的工艺节点如28nm只能外包给TSMC等专业代工厂。当然,这个结果是日本半导体行业始料未及的,日本晶圆制造技术也逐渐落后于台湾省和韩国。曾经承载复兴重任的日本半导体双雄,一个在黎明前倒下,另一个虽然“大到不能倒”,活了下来,但已经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