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网站打不开.我看了13年的问题日志,大概是没有推广的成功。但是我写了这么多,已经写完了。
-以下是正文的分割线-
其实下面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品牌形象建设还没有成功时遇到的问题。我在工作中也经常接触到,列出一些相对框架的东西进行交流。
推广中大概有以下几个问题:
高接受度的障碍主要在一些高科技产品上。有些产品的功能依赖于复杂的操作或技术。虽然用户会对产品的功能感兴趣,但是产品本身繁琐的操作或者使用,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畏难情绪,被用户抛弃。
比如你爷爷看到你可以用电脑看新闻,玩游戏,打电话买东西,他就觉得电脑是个好东西。你热情地把你爷爷放在电脑椅上,玩了三分钟鼠标,他却感叹人生不得不老。
比如你可以描述一下你爷爷学会电脑后的使用方法:你可以看新闻,听京剧,随时和你视频通话,在老朋友面前吹牛,加强你爷爷学习电脑的主观兴趣。
后一种情况,苹果天才吧每天举办的各种讲座就是这种推广模式。通过拆分辅导不同的使用场景,可以降低消费者学习和使用mac的门槛。
所谓超越价值,是指购买前对产品质量和功能的感知程度。
一般来说,人们在选择没去过的餐厅时,会从大众点评或各种网上推荐中了解到对餐厅的口味评价。如果网上口碑好,人们会很乐意去吃。否则,你将远离这家餐馆。这是因为餐厅的服务质量和用餐质量是典型的缺乏先验价值的产品。这类产品在用户使用或购买之前很难被感知,因此在这类产品的推广中很难直接向客户表达产品特性。
缺乏超然价值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往往会有一种不知如何推广的感觉。因为购买前很难判断这类产品的质量,所以在营销和推广时会出现使用前无法判断和推广质量的窘境。
比如,电影是一种缺乏先验价值的普通产品。现在常见的推广套路无非就是刷榜。10年前,常见的方式是聘请知名影评人看电影,写影评,在影院或权威媒体上发布。前者通过大量的出现频率让消费者感受到“大家都在看”,后者通过圈内权威人士的解读让消费者间接了解产品质量。
后验价值,相对于先验价值,是指用户使用产品后几乎感受不到推广的情况。牙膏、护肤、商业保险都属于这一类。
这类产品通常需要培养用户忠诚度,通过重复购买来盈利。然而,用户往往会怀疑产品的质量,因为第一次购买后很难看到实质性的改善。如果说缺乏先验价值的产品可以通过提供一次试用来拯救,那么缺乏后验价值似乎真的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
保险产品的投资属性就是以这种思路发展起来的。比如其他美白产品的保湿性能,牙膏的清爽效果,都是挖掘附加值的例子。
之前在另一个问题里说过。高端品牌卖的是对生活方式的认可。
那么低端品牌就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公司基于自身的产品定位,以高性价比作为促销策略,但用户在购买这类产品时又担心在别人心目中留下“没钱”的负面形象。从而失去一部分潜在客户。
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最值得学习的还是国产手机厂商。
比如华为的“爱国”,就是通过重新定义用户来获得潜在消费者的认同。不爱国和买什么手机没关系。但是被这种道德观念绑架的人,会有更大的概率选择华为的产品。同样,自认为对手机软硬件非常熟悉的人,选择小米手机的概率也会更大。
让客户认同“我们可以买到低价优质的产品,因为我们了解自己的业务”或者“我们应该买国产手机来支持中国的崛起”,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锚定目标用户。也能方便的为自己的用户群体提供一个合理的购买理由。
披萨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典型,就是一个加了酱料和寿司的灰色大蛋糕,是一坨冷米饭和生肉。你的商品消费者看不懂,就套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定义,会大大限制商品的定价。
就像冷榨果汁一样。其实很多餐厅也有提供。改名为减肥代餐保温袋。每天新鲜送达。按顺序喝完6瓶可以卖30多块400ml/瓶。是产品定位从“餐桌饮品”到“减肥代餐”的转变带来的价值提升。
使用场景意味着巴黎水几乎不会出现在学校门口的脏乱摊位上,但却是每一家进口超市的标配。农夫山泉的巴黎水让人觉得贵,让人无法接受。但是如果依云在左边,VOSS在右边,看起来就不会那么突兀了。
汽车之于马车,电话之于电报,电灯之于蜡烛,都是这样的例子。
用户对这类产品有本能的抵触是有一些原因的。因为人们认为问题比较难,或者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看不懂,所以大多会选择本能的回避问题。同样,如果产品的属性超出了客户的理解范围,他们的第一反应必然是对产品的使用和购买产生心理防范。
此时,汽车被比喻为没有马的马车,电话被称为会说话的电报,电灯被形容为吹不灭的蜡烛。用用户熟悉的东西来掩盖产品的复杂性,让用户降低心理防线,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暂时只想到这么多,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创业公司。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也祝大家新的一年创业之路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