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
上海将推动多地国企上市发展,“十四五”期间将新增20家以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截至目前,上海共有90家地方国有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达万亿元,国有股市值超过万亿元。
上海市国资委还提出,将全面建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水平分析评价机制。
探索混改企业差异化监管
目前,上海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已超过25万亿元,国有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1-8月,上海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一万亿元,利润总额一亿元,分别增长百分之三和百分之十;归母净利润1亿元,同比增长。
通过持续的综合改革试验和三年国企改革,上海国资国企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目前,混合所有制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77%,总资产的88%,营业收入的90%,净利润的96%。
去年底,上海发布的《上海市贯彻〈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实施方案》提出,2022年,上海要基本实现市场竞争和金融服务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
企业整体上市和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是上海推进混改的主要方式。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90%的市场竞争和所有金融服务监管企业已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目前,上海共有41家国有企业,其中市场竞争类企业21家,金融服务类企业6家,功能性担保类企业14家。
上述实施方案还提出,支持和引导国有股东占比高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作为重要活跃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实施“二次混改”。鼓励充分竞争领域暂时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适时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度、高协同度的战略投资者发展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9月18日召开的上海国资国企工作会议上指出,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抓住取长补短、强强联合这个关键。要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因企制宜,务求实效,提高企业市场化、规范化水平。
在深化混改方面,上海也提出,要审慎开展混合所有制企业骨干员工持股,深度转换混合所有制企业经营机制。
在国资监管方面,上海市国资委(SASAC)表示,要深化探索实施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差异化监管机制。
优化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布局
国有企业在上海的整体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规划,上海市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资产总额在“十四五”末达到30万亿元,委托监管企业资产总额稳步增长,区内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3万亿元。
目前,上海国资监管包括直接监管、委托监管和指导监管三种模式。其中,实体、金融、体育等一般业务领域的国有资产由上海SASAC直接监管。对传播等特定领域的国有资产实行委托监管
在空间布局上,上海国资国企积极参与“五大新城”建设,加快临港新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重点区域发展。
资料显示,上海SASAC系统投资超过7000亿元,加大三大主导产业、五大新城、长三角等领域和区域的布局,深度参与临港新区、浦东先行区建设。400多个项目正在实施,并计划在未来五年实施。
目前,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区重大投融资项目投资近200亿元。今年3月,CPIC私募股权基金在临港新区注册成立。今年1月,在临港新区与红杉中国举行战略合作及资金发布仪式。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太保实现经营业绩逆势增长,关键指标表现良好。上半年营业收入2525亿元,净利润17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和,管理资产规模为万亿元。
上港集团()表示,“十四五”期间将通过拓展新领域、发展新技术、探索新业态,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中,拓展新区是指建设和完善沿江、淮河、长三角区域服务网络,联合航运企业开发“一带一路”港项目,服务发展新格局。新科技发展围绕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科技引领的数字港口。探索新业态,积极发展中转、航运金融等新业务。
8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创下单月生产纪录,达到1万标准箱。上港集团表示,预计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将创历史新高,继续领跑全球。2020年,上港集团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350万标箱,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