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吗?真的吗?滴滴拼车真的改名字这么土吗?
7月20日,滴滴拼车正式宣布更名为“青菜拼车”。于是接地气的名字就出来了。滴滴怎么想的?
滴滴拼车被改名被吐槽
没想到,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词“青菜”和“拼车”有一天可以联系在一起。
近日,“滴滴拼车”更名为“绿色拼车”的消息一出,就遭到了网友的无情嘲讽:
“这是购物平台还是打车平台?”
“我只知道白菜的价格。第一次听说有‘青菜价格’的说法……”
“名字像个笑话。”
“改了之后,突然变成了三流软件。”
.
当然,网友的嘲讽和反对还是没有用。同时,滴滴还正式宣布ofo和Justin成为绿色拼车的品牌大使,并推出绿色拼车品牌片《万物皆可拼,自在不独行》。
从营销的角度来说,青菜拼车从城市年轻人喜爱的奶茶开始,强调“奶茶免费”、“打车五折”、“堵车不要钱”。同时运营活动采取游戏化、娱乐化,大量发放优惠券、红包进行新的推广。
看来滴滴放弃了拼车社交这件事,终于开始回归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注重效率、安全、便宜,所以走上了正轨。
但是为什么滴滴拼车一定要改成这么土的名字呢?滴滴专车平台公司CEO陈解释:青菜既是大家的日常,也是大家的健康,代表了拼车的产品定位,造福大众,绿色环保。
罂粟认为,陈的解释确实有道理,但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
“青菜”不是随便起的名字。
滴滴拼车为什么要改名?
滴滴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成型的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品牌资产都相当丰富。突然改成了“青菜”,从一开始就相当于品牌传播。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才把企业名称这个品牌符号再次镌刻进观众的脑海。
拼车是个赚钱的行当,很容易得到差评。由于拼车的随意性和司机的多线服务,司机和乘客、乘客和乘客之间极易发生冲突和口角,甚至打架。
在微博上随便搜了一下,有很多用户因为使用滴滴拼车,想给滴滴司机、拼车乘客、滴滴软件差评。
这个服务口碑差,容易影响主品牌——滴滴出行。因此,从主品牌中切割高风险业务,分担品牌风险,是最巧妙的品牌传播方式。
换个新名字,既能保证钱不耽误,又能在负面事件发生时,对滴滴出行主品牌影响有限。毕竟如果青菜拼车难用的热搜满天飞,也不会耽误其他用户用滴滴快车。名字不一样,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产品。
那么,为什么要改成这么普通甚至土气的名字呢?
很多朋友注意到,很多互联网品牌都是以我们熟悉的动物、粮食、蔬菜命名的,比如阿里系列天猫、闲鱼、飞猪、菜鸟、蚂蚁金服等。
而滴滴的系列子品牌有青橙单车、李橙专车、企名网租车,如今的青菜拼车就像开了一家果蔬店。
其实这是营销中命名的套路。在营销大师劳拉里斯的《视觉锤》一书中,有对品牌命名和平面设计的详细解读。书上已经说过,在高大上的品牌名和有记忆点的名字中,你要选择有记忆点的名字。记忆点按照熟悉程度分为动物、水果、蔬菜。
所以熟悉营销传播理论的品牌,都有各种各样我们耳熟能详,甚至接地气到有些土味的名字。阿里就像开动物园,而滴滴开了果蔬店。
总的来说,拼车在一线城市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业务。滴滴子品牌“青菜拼车”的成立,显然旨在强化品牌调性,更精准地吸引拼车的目标群体(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直击上班族的痛点和需求。同时,我们改名尽量少影响主业,与主品牌切割。
“青菜拼车”名字改了,其实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