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铸就"创新"之剑――68公司科技发展纪实。
2017年7月21日,山西耿阳麦地掌煤矿项目竣工验收会上,响起阵阵掌声。中煤建安68公司承建的原煤储煤仓实现了技术工艺升级,顺利通过了设计、业主、监理、质监的质量认证,标志着施工方5年来打磨的自主施工成果,得以扎实落地。
对接,DT,好搜,冶铁精钢
2011年前后,传统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历了60年发展的建安68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当时,总经理张莉一直在寻找“弯道超车”的创新发展机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2年4月,中国第一个球形仓库的建成引起了他的注意。“球形筒仓”一改传统筒仓滑模施工方式,在封闭空间内充气气膜成型、钢筋绑扎、混凝土喷射。具有抗震性能强、安全系数高、存储空间大、建设周期短等优势,让他看到了创新的“曙光”。踌躇满志的第一时间赶到建安集团汇报,得到了张总经理8个字的回复:“全力支持,放手一搏”。
68号公司迅速启动技术引进和吸收工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从国内外网站收集专业信息,实地考察、新建“球仓”,反复论证技术优势和推广可行性,与技术成熟的专业公司进行对接洽谈。2013年8月,68公司与美国DT公司在北京中煤能源集团总部正式签署合作协议,迈出了引进新技术、新工艺的第一步。
利用新技术、新工艺的独特性,2013年,68公司以EPC总承包商的身份,承接了中天和创葫芦素、门克庆选煤厂的亿元工程,扭转了企业发展的被动局面。
2007年7月15日,经过一年的筹备,葫芦素选煤厂最后一个煤仓的电影展映在各方关注下圆满结束。22日上午6时28分,直径54米、高100米的“球仓”一次性被炸成型。以此为起点,他们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相继完成了后续5个掩体的建设。目前,6颗雪白的沙漠“珍珠”已成为标志性建筑,矗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
反复冶炼,真功下独立“铸剑”。
“引进新技术和工艺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优势,必须在工艺改进、人才储备、设备和胶片材料的改进、科技成果的培育等方面精耕细作,做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现任建安集团副总经理的张莉说。
通过同类型“球仓”的施工实践,他们在施工方案优化、运输设备配置、操作人员轮班轮换等方面实现了“瘦身增效”。在河北永年,他们完成了4个试验筒仓的建设,验证了新技术和工艺施工应用的多样性,完成了“油电混风机组”等技术改进,组建了成建制的专业施工队伍……自主施工能力“破土而出”。
工作人员正在喷洒混凝土。
自主建设的优势需要升华为科技成果,科技创新和研发;d不可能是无根之树。我们一定要服务好建设,为企业做好红利。”68公司总工程师吴赞这样说,以他名字命名的“吴赞创新工作室”孵化了一批科技成果和研发;四年内获得四项专利。
吴赞创新工作室成员在做研究。
他们积极与河北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
截至目前,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和应用,他们已获得相关专利17项,其中“大直径球形筒仓多点落煤监控系统”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1项。“混凝土填充充气芯模成孔施工技术”获20度中国建筑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与专业院校联合开发的专项设计软件,突破了施工中的技术难点,建立了专业设计施工的整体解决方案,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
市场亮剑,开辟新天地。
2004年4月,以气膜钢筋混凝土结构为核心内容的“中煤利奥”品牌正式注册成立。先后在全国煤炭工业科技大会和美国国际矿业展上展出,备受关注和好评。当年被评为“中国能源装备十大创新产品”。
中煤利奥商标
有了产品名片,就要有合作伙伴。先后与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大连港口设计院等众多单位和个人达成捆绑营销推广联合体,以点带面抢占市场前端,力争掌握主导话语权,硕果累累。
2001年,他们自主施工的第一个气膜工程——兖矿集团营盘壕主井塔顶部屋面,25天就完工了。这座井塔的屋顶因其膜材上独特的蒙古族祥云图案,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井塔”,入选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最高的蒙古族特色建筑。
营盘壕主井塔
2017年2月14日,他们承建的第一个大型椭球形气膜工程——山西耿阳麦地掌煤矿原煤储煤仓开工建设,提前49天完成主体施工。
2017年3月8日、4月29日,电力系统首个气膜工程——大屯热电项目2号、1号储煤场相继开工建设。单米直径和114157立方米的容积是目前国内穹顶仓库之最。
从2012年5月业内的一则简短新闻,到2017年7月中煤在内蒙古、山西、河北、江苏“遍地开花”的气膜仓,中煤建安68公司以产品铺路,以技术架桥,将蓝图理念变为新型建筑,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发展机遇,先后建成13座球仓,形成万吨储存能力,撬动煤电领域。
回到企业https://www.zhucesz.com/看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