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碎片化的学习点,看这个就行了。
欧阳修曾说:俞平圣的文章多在三个层面上,即马上、枕头上、马桶里。只有这个才能属于四儿。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习惯似乎自古就有。
如今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每个人从早上醒来的那一刻起,都逃不开碎片化的信息,市场需求越来越碎片化。
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管理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搭车、排队、吃饭等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企图沉浸在【获得新事物】的兴奋中。
但是,这些获得的信息有相当一部分是不相关的事实,我们很难提取甚至记忆。
没有树干,再多的树叶也只能是树叶,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
换句话说,这些乱七八糟的碎片化学习是低效的,它们只是满足了你对成功的渴望。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逐步使用在线学习平台,让员工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因为工作原因,学习的时间就更少了。那么如何才能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最大化学习效果呢?
01
学习系统化
无论是碎片化学习还是系统化学习,其本质都是一种知识管理的思维活动,只是思维方式不同。系统化学习是构建关于各学科知识的金字塔体系,碎片化学习是构建以“我”为中心的蛛网式知识体系。
系统学习是碎片学习的基础,碎片学习是系统学习的发展和补充。
所以,碎片化的学习时间不能等同于碎片化的学习知识。而是需要学会有意识地把碎片化的知识连接起来,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
例如:
今天你看到了一首古诗,觉得写得很好,意境很美,那么你可以利用今天所有的碎片化时间去感受它,去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背景,甚至去背诵。
熟知这首诗,才能知道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他属于什么流派,写诗的时候处于什么时期,有什么心情,有什么相关的作品。
了解诗人,进而了解诗人的历史背景。同时期的其他诗人及其代表作有哪些?
通过这种一层一层的理解,把所有的知识点连成一条线,最后形成一个平面。把这个领域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学习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02
目标碎裂
要达到碎片化学习的效果,前提是要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在这个目标方向的指引下,将碎片化的思维构建过程进行整合。
就像我们经常把年度目标拆解成季度目标,再把季度目标拆解成月度目标,甚至把月度目标拆解成周目标一样,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把目标尽量“碎片化”。
就像番茄工作法为什么高效,是因为很多人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循环中不断完成既定目标,积累成就感。
比如你在培训中遇到不懂的专业术语,百度会找出来。相比“了解整个培训过程”,员工会更有成就感。
人的大脑不在乎目标的大小。只要目标是有意义的,是他们想要的,不管目标有多小,它的实现都能给员工带来快乐和成就感。
03
深思
有人说“碎片化学习”和“深度思考”不能共存,这是错误的理论。无论什么时候,学习和思考都是分不开的。
思考的过程就是将我们所学内化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例如:
某企业将某个岗位技能打磨成三个ABC微课,供员工学习。如果你在微课结束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在脑海中重复内容,按照其内在逻辑获得D、E等新技能,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深度思考。
越是陌生,越需要深入思考。
04
实践具体化
行动理论认为,要掌握一项技能,人需要10个小时学习知识和信息,20个小时与他人交流和讨论,70个小时练习。
如果把这个百分比换成时间,那么学习新知识的理论需要1分钟,与人交流需要2分钟,实践所学需要7分钟。
所以,学习一个知识点,只有学习本身是不够的,持续的实战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牢牢掌握所学的知识。
对于员工来说,所学的技能一定要及时运用到岗位上。在员工培训中,企业可以通过VR、AR等技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视化,将员工代入全息场景进行体验式教育模式,为员工营造一个高度仿真、互动、实践的学习环境,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回到企业https://www.zhucesz.com/和看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