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智慧城市建设的神奇故事
智慧城市,数字政府
几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工作。
很多人特别关注一个问题。
差不多完成了。
实战怎么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今天大姐举个经典案例。
回答你的问题。
智慧连云港
2017年启动,2018年上线。
2019实战锤炼升级迭代
2020年参与抗疫战争
一路上
因为建设和运营模式非常有特色
被业内称为“连云港模式”。
争夺参考
有两个原因可以参考。
建得好用得好。
今天大姐带你去拉。
连云港智慧城市的神奇故事
[步骤1确定顶层架构]
2017年
在连云港政府决定这么做之前
第一步是成立“政府信息小组”。
日夜研究和建设方案
很快,他们编制了一个
《连云港市数字政府建设顶层设计方案》
在这本宝藏书中
提出顶层建设框架。
4-3中心
格一
Net(以市政府网站为总门户的一组政府网站)-城市门面
云(政务云)-城市骨架
一端(“我的连云港”APP客户端)-城市移动客户端
目录(数据资源目录)-城市血管
3中心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城市数字大脑(态势感知控制指挥部)
城市大数据中心——城市心脏(数据资源和计算能力)
城市数据灾备中心——城市血站(同城灾备和异地灾备)
[第二步确定长期合作伙伴]
能找到靠谱的吗?
能找到专业能力强的吗?
这些,连云港政府都在不断研究。
他们认为
智慧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
应该是前期建设,后期运营。
这是一个长期迭代、持续演进的项目。
如果变成“项目制”,显然会有很多问题。
所以,他们决定
找一个长期有实力的合作伙伴。
大家“绑”在一起工作。
2017年10月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和紫光集团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紫光团队正式入驻港城。
12月成立合资公司。
公司注册地在连云港
该公司的名称是
紫光科技(连云港)有限公司
这个公司的主要任务是
连云港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运营
以及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
连云港的这种创新合作模式
“政企共建、多方参与”
美其名曰:一心模式
直到今天
每当谈到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时
这种专一的模式
被验证为最可靠的模式
第三步真正的建设开始了。
随着紫云的加入
开始了。
1.先把基地建好。
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
合伙公司
在连云港投资建设了一个数据中心。
这个数据中心相当大。
共5层,建筑面积百万平方米。
可以容纳5000个柜子。
采用国际T3标准,模块化设计。
接下来采用紫云技术架构。
建筑完工
多连云港政务云
三期云主机数量达到1500台。
所有市级机关的非涉密机房已全部停止建设。
各个委办局的业务都陆续搬到了这个云上。
因此
市委、市政府、各委办局等。
大约63个数据源
都连接到这个大数据中心。
数据的所有权在政务办。
总结后,形成
六个基本数据库
2.重新构建上层,城市数字大脑。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设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
这就像一个城市数据驾驶舱。
这里
可以看到全市汇总的数据。
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可以动态感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服务、经济运行、民生舆情等。
.
同时成立了“政务指挥中心”。
这里
具有实时指挥调度功能。
在城里指挥一盘棋。
刚刚,5月24日
我们看到了一条新闻
“我的连云港”APP上线一周年
第二阶段发布和发布开始建设。
为什么要提“我的连云港APP”?
因为它是连云港智慧的缩影。
一个应用程序可以处理1600笔交易。
在连云港,普通人很容易体会到。
一个应用程序,运行的东西
这次抗疫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依靠大数据精确导航
通过网格立体防控
筑起这座城市防疫的铜墙铁壁。
丠政务办:推出“抗疫专栏”,推出个人健康码“联易通”,共发放健康码约170万个。
丠市政府:发放5000万元电子券。
发改委:推出“口罩预约”平台,共计25万个口罩。
丠人社局:上线“接回去”帮助复工复产。
1.快速交付新一代智能城市的能力。
为什么能快速送达?
因为紫光云的背后是一排超豪华的团队。
这个团队,从芯片到云网
覆盖整个ICT产业链
让紫光云快速整合产品。
没错。
无缝的端到端集成
而这恰恰是智慧城市建设。
最稀缺的核心竞争力
2.定位为城市合作伙伴。
紫光云座市场
始终将自己定位为
城市合伙人
就像和连云港政府的合作一样
建立当地的合作公司。
并提供持续运营服务。
大家目标一致,同心同德。
这种关系更紧密、更长久、更稳定。
3.在新的基础设施下,紫光云全力以赴。
未来紫光云
将积极参与新基础设施的建设。
做好数字经济发展的“云底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等重大战略机遇下,助力“百城全业”,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发展。
特大号牛,IT B2B资源对接平台回归企名网,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