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11月3日讯群众利益无小事。2020年上半年,青岛日报、电视台报道了“十年难命名的市政道路”和“没有名字不知道家在哪里的居民”修建多年。之后,青岛市纪委监委要求派驻第十一纪检监察组深入调研,准确运用协同监督机制,解决道路命名难的问题。
准确检查钟摆。青岛市纪委监委派出第十一纪检监察组、青岛市民政局党组对道路命名难问题进行深入督导咨询,坚持以疏通化解痛点破解难题,倒逼改革创新,优化服务质量,促进问题解决。通过对政策依据、工作流程、权责部门、审批监管等环节的准确分析,发现公路命名难的主要原因是公路命名审批程序复杂、申报主体不清、权责部门不清、机制衔接不畅等。其中,道路规划建设环节与命名环节脱节的症结尤为严重,负责道路命名管理的民政部门难以及时获取道路规划建设信息,启动道路命名相关工作。
精准推进。青岛市纪委监委分管领导全面指挥、监督调度,要求相关派驻小组对道路命名工作责任部门进行跟踪监督,督促民政、公安、规划、住建、审批等单位党组增强创新意识和平台意识,从理顺部门职责、畅通职能衔接、规范流程再造、强化日常监管等方面,共同推动道路命名各环节同频共振、高效衔接。从源头和根源上解决道路命名难的问题,截至目前,市民政局已收到市审批局推送的5批道路规划建设信息,共命名市政道路603条,其中建设多年的未命名道路129条,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变化,看到实效。
建立精确的规章制度。坚持标本兼治,简化道路命名审批程序,共同推进地名管理条例修订、中心城市地名规划编制、道路命名规则完善等工作,不断深化改革,提高道路命名的主动性、规范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明确了监管民政、公安、规划、住建、审批等部门职责,简化流程,高效衔接,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区市政道路命名管理工作的通知》号,将道路命名工作梳理完善为道路规划、许可、审批、路牌设置等10个环节,实现道路命名与规划建设同步、全程监管、高效有序运行的各部门联动机制。
通过精准点对点监管和协同同频推进,道路命名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服务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显著增强,城市品质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通讯员纪陈国辉半岛全媒体记者孙铁静
【半岛网】
转载这篇文章是为了传递更多的信息。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书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你。电子邮件地址: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