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冒名顶替罪的刑期有多长?
冒名顶替罪的追诉时效期限为五年。一般冒名顶替罪最高刑期在三年以下的,只要是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追诉时效期限都是五年。五年以上不满十年的,追诉时效为十年。
我国《》第87条根据不同的法定刑标准和种类,确定了不同的追诉期限。根据法律,在下列期限过后,犯罪行为将不予起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后十五年;(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的,经过二十年。
二十年后认为有必要追诉的,必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2.冒名顶替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进口罪]第280条之二
贪污或者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并处。
组织或者教唆他人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国家工作人员有前两款行为,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的规定处罚。
1.必须有冒名顶替者盗用或冒用他人身份;
2.必须用于取得冒名顶替者已取得的高等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就业资格、就业安置待遇三个方面的具体资格。用于取得其他领域的资格或者福利,冒名顶替者未取得上述三项资格的,不构成犯罪;
3.冒名顶替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1、客体要素
本罪的客体是社会的正常管理秩序,客体是他人接受教育、工作、待遇的权利。无论是冒名顶替者在冒名顶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侵犯其入学、就业、参军等权利,还是冒名顶替者与冒名顶替者相互勾结,充当冒名顶替者,都是一种严重损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
2.客观要素
客观上,行为人可以通过冒用他人姓名、冒领录取通知书、伪造档案、户口本等方式,享受他人应当接受的教育以及自己所获得的学籍、职务、地位、待遇等。或者窃取他人利益。比如获取冒名顶替者在高等教育录取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三个方面的具体资格。
3、主要要素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是掌握教学、学籍管理、户籍管理的相关人员。
4.主观因素
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冒名顶替的行为完全扰乱了我国正常的管理秩序,只要造成严重后果,就一定会构成。但是,一般来说,处罚应当在追诉时效以内。如果超过了时效,执法人员就不能再追究了。所以办案的时候要把握好时间。如果确定追究起诉,还需要最高法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