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50多年的奋斗,十堰已经从一个偏僻的山城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汽车城。
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第二汽车厂(现东风汽车公司)的建设是三线建设中典型的成功范例,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汽车工业文化充分展示了东风人和十堰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见证了岁月变迁的厂房、车间、机器设备,老一辈企业家留下的“灯笼”、“苇席棚”、“干战斗精神”等精神,共同构成了汽车工业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
马灯照亮东风人创业路。
马灯照亮创业路,建在山沟里。
回首上世纪50年代,藏在山沟里的石岩是一片偏僻落后的景象。据十堰市档案记载,当时的十堰镇中心只有一百多户人家和几个小店,现代工业一片空白。被形象地称为“重工业是铁匠铺,轻工业是豆腐店”。
20世纪60年代,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第二汽车厂)在鄂西北的石岩建成。从1967年4月,第二汽车公司开工仪式在十堰大路沟举行,到东风汽车公司成立,经历了50多年的艰辛和辉煌发展。
随着二汽公司的筹建,数十万操着天南海北方言的建设者涌向了这条曾经寂静无声的山沟。从搭苇席棚、点灯笼,再到垒房子,一锤一斧、一砖一瓦,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城。艰苦奋斗、勇于创造、激情奉献,是十堰城市的灵魂和基因血脉。
一代又一代东风人努力克服资金、设备、技术、人才匮乏的困难,开创了“中国式汽车工业发展之路”,创造了中国现代化的奇迹,取得了历史上的辉煌成就。从1970年EQ240参加国庆21周年庆典,到2019年“勇士”参加70周年阅兵,东风在共和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十堰从一个偏僻的山城变成了年均产销各类汽车100多万辆、国内生产总值1000多亿元的现代化汽车城。“汽车城”已成为十堰的三张靓丽名片之一。
没有现代机械,老东风人都是干基建厂。
“三种精神”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是十堰人的传家宝。
黄是襄阳人,16岁参加革命。1978年起,他接任第二汽车厂厂长。当时第二汽车公司连年亏损,每年都要国家补贴。1978年,好胜的黄带领全厂干部职工超额生产了3120辆,一举摘掉了长期亏损的帽子。
次年,第二汽车公司被列入“停缓建”名单。“三万多员工,两万多台设备的出路在哪里?”面临生死抉择,二汽向国务院提出了“自负盈亏,量入为出,继续建设二汽”的方案,并获得批准,走上了“军转民”的转型发展之路。
创建工厂的技术功臣智德宇,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提着灯笼,智德宇带领技术人员大胆创新,在国内率先用珠光体球墨铸铁代替锻钢制造EQ140发动机曲轴,在硅、锰、钒、钛、稀土系列低合金高强度钢等新材料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汽车材料国产化和https://www.zhucesz.com/越野车、5吨民用车的批量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悍马”——“勇士”创始人、原东风汽车公司产品总设计师黄松
国家技能大师、全国劳动模范王涛,“做你所做的,爱你所做的,专攻你所做的”是他的信条。自1975年进入第二汽车公司以来,他参与装配调试了16万多辆汽车,从未出现过任何缺陷。他被称为“汽车调校之王”。他完成了30项发明和技术革新,独立撰写了5本60多万字的专业书籍,其中《东风八平柴调整方法和常见故障排除30例》书被东风汽车公司命名为《王涛操作法》。
老东丰人双手扛在肩上干活,住在芦苇席棚里。
芦苇棚、干戏垒、灯笼,这些承载着东风人早期艰苦奋斗记忆的词汇,演变成了“三种精神”,成为东风人的传家宝。
2015年5月,从吉林省委副书记到东风掌舵者的朱延峰在考察东风十堰基地时表示,希望乘用车企业传承“三大精神”,并将其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
「灯笼」「鹿喜鹏」「干棒球」的精神是什么?二汽公司成立之初,领导们和群众一起劳动,在同一个食堂排队吃饭,在同一个昏暗的灯笼下劳动战斗,在低矮的苇席棚里生活工作,干打活建厂房。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干劲十足,士气高昂,为汽车发展打下了基础。这种精神流传下来,经过提炼升华,可以概括为“灯笼精神”、“苇席帐篷精神”、“干垒打精神”。
如今,东风汽车公司已跻身全球十大汽车公司。经过几十年的传承和发展,“灯笼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坚定信念、追逐梦想的激情创业精神,同甘共苦、无私奉献的艰苦奋斗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担当行善的精神。”
从铁匠铺、豆腐店到闻名中外的“东方底特律”,十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东风”史,汽车工业遗产是这座城市的重要记忆。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一代东风人留下的“三种精神”不仅是东风汽车公司的传家宝,也是十堰人的传家宝。
鲁西工棚里,技术人员正忙着组装第一辆东风汽车。
保留这座城市的记忆
汽车工业文化构成了十堰城市的灵魂。
在十堰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厂房、车间、机械设备等庞大的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以“灯笼精神”、“苇席帐篷精神”、“干基建筑精神”为代表的精神财富,共同构成了丰富厚重的汽车工业文化遗产资源。这种文化与十堰城市的发展融为一体,形成了十堰城市的基因和灵魂,深深融入了十堰人的血液。
回到1967年4月1日,随着张湾区红卫街道办芦子沟村的一声枪响,“第二汽车厂”的名字出现在中国的工业建设序列中。50多年过去了,东风汽车公司取得的一系列辉煌和成就永远铭刻在世人的记忆中。
遗憾的是,从2000年开始,随着东风汽车公司部分工厂的搬迁,城市发展的后退,工业生产的退入园区,很多老厂房空置,很多机械设备被处理或丢失。原来的老厂房、老设备和“干打壁垒”几乎都消失了。2016年11月,十堰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办理尽快启动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议案情况的报告》号,提出了5条审议意见。
2016年6月,市委、市人大、市政府主要领导齐聚位于张湾大岭路的东风悬架弹簧厂,初步决定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试点放在该厂老厂区,由此拉开了我市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序幕。
事实上,2015年4月,市规划局派出30余人组成9个专班,深入东风汽车公司各专业厂,以及张湾区、茅箭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云阳区进行踏勘、走访、座谈,调查了解中心城区历史、工业、文化底蕴,为规划工作收集第一手资料。由市文体新广局等单位组织的专题班,历时18天。通过走访和与东风汽车公司部分工厂领导座谈,对东风汽车公司十堰老厂区的汽车文化遗址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东风汽车公司十堰基地部分工厂的功能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本次调查为全市汽车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也为进一步推进汽车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