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的专业入学考试往往处于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极端状态。热门专业,千人争抢;冷门专业,没人管。
家政学是冷门专业中极其冷门的专业。据媒体报道,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开设家政专业已有三年,但一直未能招到学生。吉林农业大学第一届招收的37名家政专业学生,基本都是“服从专业调剂”。
有网友认为这是一个对人生错误的职业名称。家政服务听起来像是毕业后做保姆,改成家政管理之类的高名档,可能会瞬间提升档次。这种无心的调侃,折射出国内经济学的尴尬处境。
2019年6月,北京市月平均工资为14727元。这个收入超过了北京的平均工资,甚至高于一些办公室白领。但是国内经济学招生还是比较难。在大众的刻板印象中,家政的职业成就感不高,没有面子,但总被认为低人一等。
舆论的结果,我觉得家政服务跟本科生没关系,跟高等院校也没关系。不就是简单的打扫卫生带孩子的事情吗?十年努力,终于可以出人头地了。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做服务别人的工作?
家政专业本科招生难。除了社会对家政的认识出现偏差,也说明家政教育的定位需要明确。家政本科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业方向是什么,是做保姆,开家政公司还是家政培训机构?
家政专业如果只是简单的教学生如何做家务,那么是否值得花大学四年时间去学习,还有待思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重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个人素质的提高,而职业教育强调实用性和专业技能。
现在很多学科的本科教育经常有诟病,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差距太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行业都缺乏人才。学科体系的建立不仅要考虑市场需求,还应包括学科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学历教育来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不宜强行将原本属于职业教育的学科纳入理论性更强的本科教育领域。
如果家政专业是培养行业培训师或者运营经理的话,在家政市场鱼龙混杂的当下,这样的人才确实是急需的。家政和社会学中的“社会工作”一样,面临着一线基层服务者不缺,而行业内“顶级设计师”缺乏的瓶颈。
解决国内招生问题,转变观念只是第一步。日本的养老专业是日本大学最贵的专业之一,而美国有近千所大学设有家政系,这就需要整个社会扭转对家政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家政专业才能遍地开花。
今年教育部发文鼓励高校开设家政服务专业,要求每个省至少有一所本科院校和若干所职业院校原则上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评价机制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家政这个专业会变得非常热门,毕业生可以自豪地宣称:我是家政专业的。(作者范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