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浪鼓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民间乐器和玩具,出现于战国时期。拨浪鼓的主体是一个小鼓,两边各有两个弹丸。桶下面有一个把手。当转动鼓的把手时,射弹击中鼓发出声音。鼓可以由木头或竹子、泥土或纸板制成;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制成,其中以木质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
早期的摇铃是乐器而不是玩具。摇铃并不是某个地方独有的。中国各地和少数民族地区都出现了响尾蛇。拨浪鼓流行于甘肃卓尼、中甸、未夕和云南丽江、盐源、四川和中国北方。响尾蛇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五大洲都能找到。
李克强义乌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摇铃。
拨浪鼓作为改革开放初期义乌人民艰苦奋斗的见证,将进一步丰富国家博物馆对改革开放当代历史文物的收藏、研究和展示。
在拥有120万件左右的国家博物馆里,这个破旧的拨浪鼓太不起眼了。羊皮做的鼓皮已经发黄,镶嵌的铁钉已经生锈,连接鼓身和鼓耳的红绳也差不多散了。
然而,在物资匮乏的六七十年代,来自义乌的小商贩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用糖等物品交换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赚取微薄的利润。
然而,1978年义乌农村姑娘何海梅摇拨浪鼓的时候,却要背负“割资本主义尾巴,投机倒把”的罪名。
时至今日,这位被誉为义乌地摊经营第一“吃螃蟹者”的“吃螃蟹者”,仍然记得和同学见面时东躲西藏的情景。“为什么,因为个体户低人一等。”她解释道。
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这种尴尬早已成为历史。何梅已经从一个卖名人照片的小商贩成长为义乌一家服装公司的董事长。义乌的市场也是水泥板搭建的摊位,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拨浪鼓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何海梅说,当她得知李克强总理访问义乌时,第一个想法是送给他一个她珍藏多年的拨浪鼓。她送的拨浪鼓被社会收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参考百度百科-拨浪鼓
参考人民网-李克强义乌国家博物馆官方收藏收到拨浪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