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0家门店,年营收超10亿。他把包子店做成上市公司。
如果包子也能上市销售,你觉得中国包子第一股会是谁?天津狗不理包子还是北京庆丰包子?
姜老师告诉你,以上都不是真的。中国包子第一股来自上海,其创始人刘会平于今年10月为他的“包子店”插上了资本的翅膀,并完成了上市。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总是在艰辛中成长,而刘会平近20年的创业之路也是历尽艰辛。一派光明热闹的景象背后,是刘会平无数的努力和汗水。
7分钱一个包子,变成一年10亿的大生意,刘会平这个人,绝不是平庸之辈。现在,姜老师将带您见证的励志经历。
01
初中毕业后外出谋生,两次创业失败。
刘会平出生于安徽怀宁县江镇。虽然这个小镇很小,但它也被称为“中国糕点之乡”,因为学习制作糕点的人很多,而且他们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
刘会平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但他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19岁时,刚刚初中毕业的刘会平离开了小镇,步入了社会。起初,他没有从众做糕点,而是选择跟着师傅做家具。从那以后,他做过木匠和画家。最后,他发现自己的志向不在这里,于是回到家乡学习制作糕点。
21岁时,学了一点东西的刘会平带着4000元钱来到上海开了一家馒头店。他做这个决定只是因为他姐姐说,‘上海的生意特别好做。’
事实上,繁华的上海并没有带给刘会平想象中的美好生活。这家馒头店没开多久,就因为微薄的利润支撑不住高昂的房租而倒闭了。
为了在上海站稳脚跟,刘会平开始在上海寻求生路。他卖过海鲜,去过水产市场杀过蛇,在大排档做过炒菜师傅。
然而,这些分散的工作和朝不保夕的生活并没有打消刘会平创业的决心。他坚信:‘上海有2500万人。如果每个人每天早上花5元钱,这将是一笔巨大的生意。
因此,1999年,在姐姐的帮助下,刘会平在上海重新开了一家店。可惜的是,这家店虽然有一段时间生意不错,但还是没能逃脱逐渐没落破产的命运。
但是刘会平仍然没有放弃。这一系列挫折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决定提前为第三次创业做准备。
02
包子铺火了,却被同行迫害。
刘会平尝过上海的特色小吃,发现上海没有一家包子铺价格适中,质量好,价格低。这让刘会平发现了商机。2001年,他在上海黄浦区的繁华地段开了第三家店,取名为“刘师傅大包”
刘萍会开一家包子店,坚持买最好的猪肉和最新鲜的蔬菜,这样包子才会好吃。而且他每天起早贪黑,还要打扫店铺。
好的产品是最好的营销,刘会平的包子店迅速出名,生意兴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刘会平不仅还清了之前欠下的一些债务,还赚了30万元。
后来,刘会平听取了朋友们的意见,给自己的包子店起了一个更“洋气”的名字,走上了品牌化的道路。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改名后的包子店比以前更有特色,所以生意更加火爆。
刘会平抓住机会在上海开了几家分店。2004年,一家新店装修时,一位刘会平老乡找到我。原来这个老乡也是做包子的。他害怕他的生意会被抢走,所以他对刘会平说,“你不能在这里开店,否则我会失去我的生意。”
商店装修了一半,所以刘会平自然拒绝了这种不合理的要求。没想到,这位老乡如此沮丧,竟然拿出一把剪刀,刺向刘会平的脸!
刀很深,离眼睛很近。如果刘会平没有戴眼镜,他可能已经瞎了。后来,为了解决包子店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刘会平投资建立了工厂。他在和工人一起调试设备的时候,左手拇指不小心被切掉了。
然而,多年以后,当刘会平回忆起这些事情时,他淡淡地说,“企业家不怕事。正是这种坚韧和勇气成就了他传奇的一生。
03
全国开店2000家,年营收超10亿元。
生意越做越大的刘会平,并不局限于自己的小笼包子店。在扩张店铺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寻求创新和改变。
20年来,刘会平以七毛钱经营包子生意,如今拥有1000多名员工,全国2931家门店,年收入超10亿元,成为沪上的‘包子之王’。
身价过亿的刘会平有一个简单的愿望:“我想赚30亿元,然后建一所大学。”也许有些企业家这样说只是为了给他们的企业形象锦上添花,但刘会平不是。早在2002年,刘会平的收入只有30万元,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拿出10万元给贫困学生。
成名后和老婆签了《个人股权承诺书》。他死后,他的一半家产将捐给国家用于教育。
他是刘会平一个农民的儿子,但正因为如此,他对这个国家有着更深的感情。他在上海生活了几十年,却连一套房都没在上海买过。直到现在,他都是租房子住。而且,他很单纯。他一双旧布鞋穿了十几年,但他从来不吝啬向国际社会捐款。
这才是真正的民族企业家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刘会平在谈到自己的包子店时,曾经放下豪言壮语:‘麦当劳、肯德基可以把汉堡、可乐卖到全中国、全世界。我觉得中国的馒头和他们一样好,比他们健康。许多人嘲笑他的不自量力,但刘会平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只要你足够努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回到企业https://www.zhucesz.com/看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