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为什么能打出建设强市的名片?――绍兴建筑业的前世今生
文/大象(建筑前沿)
起源
绍兴所说的建筑业,还得从绍兴的历史基础说起。
绍兴作为春秋五霸统治下的越国都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侯城在夏朝就已建成,堪称中国城市建筑的鼻祖,其后是春秋时期的郦城(因奉命修建而得名)、隋代的雒城和宋代的绍兴城。
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时期,绍兴是一座大城市(堪比今天的北上广),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荣程度可谓“户户众多、高楼耸立”,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宋代有专业工匠,明代有2000多名能工巧匠,民国有100多家建筑工厂。
绍兴也为中国的古建筑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尤其以“大和粉墙,围黑边,竹丝露台门”为特色。
当然,一个城市,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当地人。
作为绍兴文化的起源地和发祥地,越王勾践辛辛苦苦拿工资尝胆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也体现了越人的“胆剑”精神,即勇于拼搏,励精图治,勇于排除万难,所向披靡。这种开拓精神也不断激励着绍兴现代建筑业的发展。
繁荣与发展
绍兴现代建筑业应改革开放和八九十年代国民经济大发展而蓬勃发展。
1996年,浙江省政府命名的首批八个“建筑之乡”中,绍兴占了一半。2011年,绍兴被浙江省政府授予“建筑强市”称号,成为全省唯一的“建筑强市”。建筑业作为绍兴的支柱产业,地位一直很稳固。
绍兴建筑业发展繁荣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论述:
1.人是第一生产力。
都说人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对于劳动密集型、工作环境相对艰苦的建筑行业。只有解决了人的积极性问题,才能谈得上行业的发展。
起初,绍兴的建筑企业大多是当地的国有和集体企业。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绍兴探索了建筑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道路:如推行股份合作制,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私有化制度。由此激发的强大动力和活力,也是绍兴建筑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因素。
以下是绍兴一些主要企业的发展脉络:
上虞区
企业名称
历史的发展
浙江顺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62年,前身是上虞农垦建筑工程公司。
1998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浙江顺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五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62年,原上虞县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浙江五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
1999年改制为五羊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中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65年,原上虞第六建筑工程公司。
1994年,浙江中富建设集团公司成立。
1998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65年,原上虞县第十建筑工程公司
浙江华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
2002年更名为华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76年,原上虞县张汤建筑队。
浙江张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
2004年更名为中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顺江河
成立于1953年,原诸暨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1992年,浙江八达建设有限公司改制成立。
2000年更名为浙江八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51年,原诸暨市第七建筑工程公司。
1999年改制为浙江大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000年更名为东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绍兴县(原)
企业名称
历史的发展
中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62年,前身是绍兴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1999年,企业改制更名为浙江中设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2006年更名为中设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成控股集团
成立于1976年,前身是绍兴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1999年由乡镇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更名为浙江中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2003年组织机构调整,成立中成控股集团。
宝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74年,原绍兴市第六建筑工程公司。
1999年改制更名为浙江宝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之后宝冶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并于2003年在香港主板上市。
中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75年,原为绍兴县平水公社施工队。
1993年更名为绍兴县建筑工程公司。
浙江中夏建设集团成立于2001年。
浙江勤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76年,原绍兴县建筑公司。
1996年完成改制,成立浙江勤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天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78年,前身是绍兴安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1997年完成改制,成立浙江天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原)越城区
企业名称
历史的发展
浙江玉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创建于1957年,原绍兴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1994年,绍兴玉环建筑安装集团成立,改组为股份合作制。
1999年,更名为浙江玉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中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57年,原绍兴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2000年改制更名为绍兴市第三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2003年更名为浙江中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昌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77年,原绍兴地区建筑公司。
1999年,绍兴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改制成立。
2006年更名为昌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哪里有市场就扎根哪里。
拓展市场是建筑业的生命线。在这一点上,绍兴人充分发挥了敢于冒险、对外开放的精神。
上世纪80年代,由于靠近上海的地理优势,提出建筑企业要全面融入上海,抢占上海市场,承接大量工程。90年代初,江苏、安徽、山东、广东、北京、天津六大区域市场形成,瞄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上世纪末,我们抓住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的机遇,走在了前面。
绍兴以外的建筑产值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88%,每年进入上海的建筑企业产值占浙江省的65%以上,近2/3。11个省(市)建筑业产值超过100亿元。
省(市)
建筑总产值(亿元)
浙江省
1791
上海
849
江苏
684
安徽省
447
山东
337
江西
335
河南
293
天津
224
广东
183
湖北
164
陕西
108
以中成控股集团为例。起初只是创始人一个100多人的泥瓦匠团队外出打工。支援内三线建设和唐山大地震后,绍兴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成立。在改革开放的时候,他们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当绍兴的现代建筑业初具规模时,一些企业不可避免地安于现状。这个时候,政府就有必要吹响前进的号角。
上世纪90年代,绍兴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能工巧匠和基地密集的优势,率先民营化,把绍兴建设成为国家建设城市。
到90年代末,进一步要求建筑业加快发展,培育大企业,承接大项目,占领大市场,形成大产业,把绍兴建设成为中国建筑强市。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绍兴的建筑业也迎来了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2.主导方向:管理施工、工程总承包、建筑业现代化。
绍兴市政府敏锐观察国家政策调整和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引导绍兴建筑企业转变观念,抓住机遇。
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筑经营”理念,推动大企业从“建筑建筑产品”向“经营建筑商品”转变,实现多元化发展;
推进工程总承包试点,“十二五”期间启动一批PPP和EPC试点项目。20.绍兴被浙江省建设厅列为首批“浙江省工程总承包试点地区”;
促进建筑业的现代化发展。“十二五”期间,10多个建筑业现代化试点项目相继启动。2012年,宝冶建设、精工钢构、亚夏装饰被浙江省建设厅命名为首批“浙江省新型建筑产业化示范基地”,占全省四分之三;绍兴被建设部命名为“全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和“建筑业现代化试点地区”,成为全国地级市中唯一的“双试点”城市。
3.成长促进:融资支持、市场推广、人才培养。
为适应强市建设,绍兴市政府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探索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模式,对大项目给予优惠贷款利率和费率,增加信贷额度;每年都会举办绍兴建筑业走出去发展推介会,帮助企业品牌化,拓展市场;定期举办业务培训,培养多层次的人才队伍。
展望未来
近两年,绍兴建筑业增速明显放缓。目前还存在行业过于集中于房建和市政,海外市场拓展不足,新技术应用率低,项目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
面对这些竞争和挑战,绍兴也在积极寻求转型。提出“十三五”期间,绍兴要努力成为长三角一流的知名建筑城市和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实施“创新驱动”,重点实施“321”工程(即建筑产业现代化、住宅产业现代化和工程总承包);市场标准化管理和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1工程副产品回收产业),其中到2020年,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35%以上,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的10%以上。
如何看待绍兴建筑业转型升级能否延续过去的辉煌?
本文由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建筑前沿】原创,谢绝转载。欢迎你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转发到你的朋友圈!
我猜你喜欢它。
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