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服饰的特点如下:
在满族服饰中,男子穿马蹄袖袍,腰间系腰带,或双排扣袍加袍加袄,女子穿足长旗,或袄加马甲等。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大。此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Xi安等大中城市,也有少数散居的满族。
清代满族人基本纳入八旗,称为旗人。所以这种适合满族男女老少四季穿着的服装,就叫旗人。有男女两种款式。清初男子旗装为圆领、大翻领、箭袖(马蹄袖),四面开衩,纽扣袢,腰间有腰带。四面开叉是为了骑射自如,箭袖是为了射箭方便,可以保护手背御寒。
冬天常穿在棉袍外面的短上衣,俗称马褂(满语Eduhe),长至肚脐,四面开叉,双排扣。还有外套和马甲(俗称马甲)。晚清。从四开衩到左右开衩,箭袖多改为平袖。女旗衣与男袍基本相同,只是领口、前襟、袖口有花边装饰,天冷时在袍外加一件上衣或马甲。
民国时期,旗服多改为松胸、略紧腰、略宽臀、略收下摆的样式。这种贴身的旗服,更能展现女性的优雅与美丽。20世纪50年代末,满族聚居区逐渐废弃了男子旗服。
满族服饰包括旗服、女子旗鞋、马褂、马甲、大翅膀、﹍B等。
明代南迁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以布匹和皮革为服饰。努尔哈赤领兵后,服饰混乱,出现了“上下一律”的现象。直到皇太极的时代,才开始定制冠服。入关后,从皇帝到士兵的服装,冬夏的变化都是定制的,不可逾越。至于闲置的旗帜,直到1911年革命之前,男子穿丝绸或布料制成的长袍和夹克是很常见的。
满族女子旗袍,很有发展,喜欢用缎子做的。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嵌”的做法,即嵌上十八个下摆才好看,款式也就变成了宽袍大袖,是清朝的一种时尚。辛亥革命后,旗袍的款式由胖变瘦,有长有短。经过不断的改进,大致的款式是:直领、窄袖、右开襟、扣绊、束腰、及膝衣、两边开叉。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建立后金政权,实行八旗制度后,所有满族人都在旗内,所以所穿的袍服称为“旗服”、“旗服”。
参考百度百科-满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