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新闻评论员吴双建
近日,山东某环评公司唯一一名环评工程师被曝4个月,做了63份环评报告,1541份环评报告。生态部回应称,按照100号报告比例纳入环评文件进行审查。(据2月28日企名网)
最“勤劳”的环评工程师,名叫金海燕,受聘于山东锦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如此“高产”让人瞠目结舌,完全不符合常理。专业人士说,一般做一个环评报告要几个月,做一个报告要7到10天。
“勤劳高产”的环评人的出现,无非是这几种可能:要么项目建设单位按要求准备,环评人签字;或者环评人抄袭其他环评,改个名字编个数据,环评人签个字;也有可能是挂名,我不参与准备,其他团队操作,需要的时候签字.
无论如何,环评人员只是一个“签字机”,而不是深入项目进行实地勘察,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认真编制报告,保持环保水平。
环评成为“签名机”,环评势必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虚假环评报告给项目建设开绿灯,可能减少环保投入;环评公司投资成本低,业务量大,收益高;这位评论家自己也获得了名声和财富.三方都赢,只有环保输。
另一方面,为什么环评报告要弄虚作假,还是因为环评真的按规定做了,项目很难通过;或者环保投入太大,只能做表面功夫忽悠大众。
甚至,有的连表面工作都懒得做。去年深圳湾航道疏浚环评报告发现,另一个城市“湛江”的名字出现了35次。这就让人怀疑,如果名字抄对了,能蒙混过关吗?项目业主、环评方、环保局好像都是闭着眼睛的。
回到这个话题,如果环保审查人员没有那么“有成效”,问题会被曝光吗?
环评被称为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防线失守,后果很严重。环评该是真的时候了,环评造假该是真的时候了。如果沦为形式主义,就无法过滤环境风险,维护生态安全。
最“勤劳”的环保评论家事件,只有一个合理的真相。当事人涉及的项目自然都要审查,但涉及的公司、个人、环保机构也要清理整顿。
目前也有媒体报道,网络卖家可以提供环评报告一站式服务,只需要提供“法人电话、邮箱”等基本信息,加上产品名称、加工工艺概述、营业执照照片、废气、固废、废水排放等。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去现场。
环评行业,存在很多问题。
3月1日,刑法修正案(十一)将正式实施,其中首次将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测机构的“诈骗罪”纳入刑法定罪量刑。
如果环评报告是假的,那代价就更大了。希望法律长出锋利的牙齿,守住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