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期间,记者经历的几件白事,处理起来很有新意。——名亲友前去吊唁。他们没有给每个人送花,而是把哀悼者的名字写在白纸上,贴出来。这种化繁为简、节约环保的新时尚,正在民风淳朴的陕北老区延安发生。
一个月前,记者去延安采访时,遇到一位朋友的家人正在为母亲举行葬礼。他的兄弟们财力雄厚,人脉广泛,吊唁者络绎不绝。然而,记者惊讶地发现,小区院子里没有一个花圈,灵堂前和两侧摆放着许多花篮。在哀悼者表达敬意后,接待员会用毛笔在一张白色纸条上写下他们的名字并张贴出来。据记者粗略估计,张贴和发表的名字多达八九百个。如果全部送花,就要堆好几车。如果所有的企名网被烧掉,会造成很大的污染。
记者注意到,小区门口摆放着几个挨家挨户的花圈,无人问津。一位姓刘的花圈店老板告诉记者:“在延安,花圈生意越来越难做。现在人们环保意识很强,这生意过几年就要倒闭了。"
早在两年前,记者在延安采访时,就遇到一位为85岁老母亲办丧事的企业家。在小区门口,记者看到一张张贴的告示,上面写着:母亲去世。为了体现环保节俭的理念,凡是来参加吊唁活动的,只需要买一个白色的纸花,不用买花圈等物品。
当时,记者走近灵棚,看到一顶帐篷幕墙上整齐地挂着直径20多厘米见方的白色纸花。纸花下贴着的白色纸条上写着送葬者的名字,远远看去,壮观而肃穆。
那么,为什么延安的一场葬礼可以打破传统习俗,不再送花呢?据了解,延安现在基本埋在地下了。对此,政府相关部门规定,严禁在山上焚烧花圈,以免造成火灾和空气污染。因此,越来越多的市民家庭在举行葬礼时能够自觉遵守规定,劝诫亲友不要送花。
近年来,Xi安的殡仪馆遇到了雾霾天气,这也将限制焚烧花圈,减少空气污染。希望文明祭扫成为大家践行的新时尚。
编辑:王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