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
巴山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玉贤:放弃百万年薪,回到家乡养猪,带动乡亲们增收。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钟帆
[个人名片]
张玉贤,中国科协农技协会生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巴中CPPCC常委,巴山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18年国家扶贫奖奋进奖获得者,四川省优秀民营企业家。
小康
脱贫后,作为企业“十四五”的长远规划,将在乡村振兴的布局和设计上寻求更高端的起步。具体到巴山牧业,希望在家乡,一头猪能带动更多的产业户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同时把企业做大做强,真正实现高质量的产业发展。不仅如此,我也希望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更进一步。
三三五四巴山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玉贤。
张玉贤。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钟帆摄
故事
“今年我们公司出栏了近5万头猪,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2020年12月12日,刚回巴中市通江县住了一晚,第二天要去北京出差.最近张玉贤差点成了“空中飞人”。除了卖生猪,他还忙着推进通江县洪口镇于家湾村的新型规模化养殖场项目。
11年前,这个走出大山的北大经济学博士毅然放弃年薪百万的上市公司高管职位,回到家乡创业。他在通江的大山里找到了纯种的庆余猪种,从建立原种场到成立巴中首家新三板挂牌公司,成为大家口中的“巴山猪王”。
2015年以来,依托产业扶贫,张玉贤的企业带动2187户贫困户、11356名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增收。2018年,张玉贤被授予“全国扶贫奖奋进奖”。
一种信仰
返乡创业当“巴山猪王”
“2008年,我发现身边很多朋友都喜欢买进口猪肉。”这让张玉贤想起了小时候土猪肉的美味。抱着让更多人尝到这种滋味的想法,张玉贤在2009年辞去了广东一家上市公司百万年薪的高管职位,毅然回国。
“听说我回来养猪,很多人都以为我疯了。”其实对于养猪,张玉贤并不是外行。大学毕业时,他被分配到当时的通江县畜牧局工作,算是半个“圈内人”。
不愿意解释,张玉贤没有急于开公司,而是联合省市县的科研院所和畜牧专家,走访川陕渝的上千个村庄,寻找猪种。
“当时全国都在推广白猪,庆余猪几乎灭绝了。”2009年4月18日,张玉贤和他的团队在通江县巴蒂乡的一个村子里发现了第一头纯种庆余猪。“我们在一条山路上走了十几个小时,光是请人抬猪下山就花了2000块钱。”
两年后,在万里之行上,张玉贤终于选好了216头能繁母猪和36头种公猪,建起了原种场,成立了巴山牧业有限公司,此时他带回来的2000万元积蓄也快花光了。
没有退路,只有前进。“2012年,我们庆余生猪养殖和猪肉系列产品获得国内有机认证,2014年获得欧盟有机认证。”张玉贤的巴山牧业通过不懈努力,拥有了从保种、养殖、生态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到市场终端的庆余猪全产业链体系。
善良的行为
打造五方联动产业扶贫
张玉贤是通江山区一个农民的孩子。他的父母在他19岁的时候去世了。在村民的帮助下,他找到了
事业进入“快车道”,张玉贤不忘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初衷。他与通江县政府、工商银行、保险公司沟通,首创了“政府、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巴山牧业、养殖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政府做产业布局,金融机构给农户金融信贷,保险公司防范风险,企业回购仔猪、饲料、药品。农民每养一头猪能拿到500元。”
通县洪口镇于家湾村的高一家就是这种扶贫模式的受益者之一。在此之前,高家负债20多万元,上有90多岁的父亲,下有正在上中学的孩子。全家靠低保生活。“娃娃的学费都是借的。”高说,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找到了村里的精准扶贫帮扶对象,联系了巴山牧业。“2018年3月,他们一下子给了300头小猪,仅那一年我们就赚了14万多元。”
去年,高和他的妻子又养了400头猪,估计年收入20万元。“现在女儿上大学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早日还清家里的债务。”
这些年来,张玉贤除了帮助村民产业扶贫,还资助了很多学生。张玉贤几乎不和自己资助的孩子见面,甚至连联系方式都没留下。然而,去年6月,在西昌出差的张玉贤遇到了一个他资助过的、素未谋面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现在是北京一个扶贫小组的成员。我们在酒店接待处登记入住时遇到了他。”张玉贤说,小伙子认出了他,但经过一番回忆才想起来。
“我不希望他们感恩回报我个人,而是希望他们长大后,感恩这个时代,感恩社会,感恩政府,帮助更多曾经和他们一样的人。”在张玉贤看来,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变。他之所以资助困难家庭的孩子,是为了帮助他们获得与外界平等的学习机会。“通过自己的经历,我认识到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编辑:郭丽娟
报告/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