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内审员的实践与实战
招标涉及的内容很多,舞弊风险也高,一直是内审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详细起见,本文先说“入围供应商”的程序。
一些涉及招标目的和内控规范的标准化审核程序我就不说了,因为网上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假的,真正审核的时候很难出什么东西。
根据我的经验,我只说实战干货。
一、供应商库管理
很多公司会建立供应商数据库,具备相应资质的供应商可以纳入数据库。一般供应商数据库会有一、二、三级供应商分类,定期的供应商评估评级,黑名单。
此时,我们的审核点是:
是或否:供应商库是否建立?
仓储:仓储供应商的资格和程序;
库存:是否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评级?
外呼:应该上黑名单的企业有没有上?黑名单用了吗?
说起来大家都觉得供应商库很重要,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那么重视。他们没有专人管理,甚至没有图书馆,或者只是敷衍了事。仔细调查会发现很多问题。
二、供应商考察
如果没有建立供应商数据库,或者数据库中的供应商不足,就需要从外部引入新的供应商。必不可少的程序是检查,最重要的是现场检查。
1.调查程序
(1)哪些新入围供应商需要现场考察?有这个标准吗?
(2)有没有应该调查而没有调查的事情?
(3)检查内容和记录是否完整?
2.现场调查
现场检查的重点不是那些知名品牌,因为知名品牌都有官网和官方公布的联系方式,检查就是浪费差旅费(或者检查人员想要利益)。检查的重点应该是普通的中小供应商。
(1)假冒业务人员。投标人挂羊头卖狗肉,这些人与现场被检查单位串通(存在挂靠费、检查合作费等灰色交易)。然后你去考察,现场人员也对投标人喊“X总”,但实际投标人的业务人员不是这个厂家的。
审核方法:查看投标业务人员的社保,现场询问基层员工是否认识投标人的业务人员。
(2)造假厂家。到了考察单位的公司或工厂,他们临时换了招牌,大门上确实是投标企业的名字。其实这个工厂或者公司并不是这个企业,只是临时换了招牌,投标人真正的工厂可能只是一个小作坊。
审核方法:一般看公司内部装修或者产品档案或者logo就能看出来;看招牌,是新的还是很容易更换的;问公司或企业里的工作人员,越卑微越好,要厂家信息,老板信息。
(3)临时公司。以上两个业务员或厂家的名字虽然是假的,但至少是真的公司或工厂。最可怕的是你考察的公司都是假的,临时找一帮人给你表演。
审核方法:看公司或工厂的细节,看是不是长期经营,工装,员工状况,卫生清洁,特别是一些详细的用品或档案;询问身边的人或者门卫之类的,得到持续经营的信息。
(4)其他:工厂规模、工人数量、科研部门、样品、奖项等。这些东西应该在检验文书里,可以一个一个查。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你参观现场的时候,他们只让你参观接待大厅和样品间,不让你进入工厂车间。也许:工厂里的机器空转只是为了让你听听噪音,现场却没有工人。
三。数据审查
一个供应商的资料很多,但是他们都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投标文件》或者《产品宣传册》,基本包括业务资质,技术能力,人员配备等。
一般情况下,招标人也会有资格预审内容清单。如果你有时间,你可以一个一个的比较一下,看看是不是ac
如果没时间,只需要在天眼查等网站上查公司信息,比如:实缴注册资本、成立时间、注册地址、股东、各种法律纠纷等信息。
经常发现网上的信息和他们“吹嘘”的信息不一致。
他们还会解释:网上公开的信息更新晚,让他们提供证明,经常能看到是真是假。
四。投标
有两种主要的投标类型:
第一个是:几个投标单位一个老板,谁中标都行;
另一种是:不同投标单位的经理协商谁中标,提前分蛋糕。
如果是第一种,还是可以通过所有投标人的公司信息来查相关性,包括: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股东、监事等高管、注册地址、联系方式。
如果发现企业之间的人员和联系方式有重叠,证明有关联,就要考虑投标的可能性。
对于第二种:要看投标单位是否是同一级别的企业,是否有充分的竞争。还可以查看办公地点是否属于同一个园区。这种竞价看起来并不好。
再加上一旦涉及内外勾结,就更难查了。
动词(verb的缩写)供应商来源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部分。如果问新供应商的来源,会发现很多都是公司内部领导推荐的,主要分为两种异常情况:
1.有的企业高管参与自己企业的投标。
如果高管反调查意识很强,就看不出其中的关联。
如果有的高管反调查意识不强,可以看出其家人、亲戚或朋友是投标单位的股东。
有些老供应商,只要问一下合同执行部的业务人员,就会知道哪个供应商是谁家的。但是,他们自己人员的名字不会出现在正式文件上。
2.领导得到好处
这种诈骗不容易查。除了多找线人,多关注非正常领导,只能查入围单位的资质,明显不合格就可以入围。
如果有领导向入围者打招呼,里面可能有猫腻。
不及物动词入围供应商的地位差距较大。
采购同样的产品,不同层次的企业,价格自然不同。
企业在招标时,总是最看重“商务标”,谁的价格最低,谁就容易中标。如果一个品牌企业和一个草台班子同时投标,肯定是低报价,质量差。
这违背了公平公正招标的原则。
如果你发现在同一次招标中,有几家一线企业入围,只有一家不知名的企业入围并可能最终低价中标,那就有问题了。
同样,在供应商数据库中选择不同级别的企业入围也存在问题。
七、询价投标入围名单
这种事情在私企经常发生:不知道收购价是多少?我不知道我应该买什么样的东西。
这时候你就需要找一个单位,问价,评标,也就是询价投标。
俗话说,浑水摸鱼。水浑浊的时候,我们的审计人员几乎看不清楚。
在这种状态下,他们连最基本的《入围商入围审批》程序都没有,甚至连资格预审都没有。因为所有询价对象都发了招标文件,都是入围的。
此时,只能按照资格对所有入围者进行审核和整理。
八、入围后
最大的问题是:供应商的资格预审或入围审批阶段过去了,别人开始投标了,连价格都报了好几轮了,新的入围单位来了。
新入围者在第二轮、第三轮报价甚至合同谈判中进入投标阶段。更何况新入围的中标了。
原因有很多。反正需要新的投标人加入,比如:原来入围的都是贵的或者不合适的;淘汰的原投标单位不够三家;找到了性价比高的新单位;或者是领导推荐的单位,或者是原来省略的单位。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种现象都是诈骗的重要线索!这也是反匕的
但你去问那家公司,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就算你参与,也是陪你玩。已经决定了,你之前也玩过几次了!”
十、报价过程中变更企业名称
入围前后,公司名称发生了变化。
招聘人员还会出具一套“企业名称变更说明”,然后办理一套补充签字审批手续。
当然也不排除真的有变化。通常我们去天眼查等网站查,会发现原单位一直存在,所谓改名是假的,就是为了避免入围审核。
招标单位的名称变更,在招标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出现,这是一个重要的审计线索。
标签
以上几点都需要注意,也容易做出成绩。基本上已经有案例了。如果在采购部招线人,或者有人举报,证据更容易获取。
如果你想让报告更好看,那么,你可以在招标过程中加入一些不规范的地方和一些管理上的缺陷。毕竟,招标过程需要在形式和实质上进行标准化和格式化。
请大家多多关注转发!
报告/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