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概股回归“棋到中盘”,未来三年或将有40家公司赴港上市。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概股回归一年多来,随着几大互联网巨头上市尘埃落定,一度被认为是“最后一局”。2021年,随着越来越多回归计划或传闻的披露,“棋到中盘”是更准确的表述。
4月19日,伴随着港股上市的锣声,老牌在线旅游公司携程成为今年第四只回归的中概股。而在此前的3月,汽车之家、百度、企业https://www.zhucesz.com/三只中概股已经先后登陆港股。截至当天,本轮已有14只股票第二次赴港上市。58同城旗下的房产信息平台安居客也向HKEx提交了上市申请,这距离58同城私有化并从美股退市还不到一年。
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市场对美国证券监管政治化的情绪,加上港股在融资成本和投资者结构方面的优势,将促使更多中概股选择港股二次上市。
中信证券发布预测称,未来三年,港股市场将加速中概股回归红利,迎来约40只中概股的集中回归。
中谷归心似箭
“在港股上市的一个好处是,你可以不睡觉就敲钟。”4月19日上午,携程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兴致勃勃地出现在公司上市庆典仪式上,并以一个笑话开始了他的演讲。这位创始人因时差未能出席携程美股上市的敲钟现场,亲自执槌为公司第二次在港股上市敲锣。
携程回归前不久,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国内互联网标志性公司刚刚齐聚港股市场。当时,百度创始人兼董事长李彦宏感慨道:“我终于得偿所愿了!我们要回家了!”
百度、携程相继赴港上市的背后,是中概股回归步伐的加快。最近,据报道,蔚来汽车和Xpeng汽车都向HKEx提交了上市申请。
与港股回归消息频出相对应的是,3月以来,美股市场中概股波动加剧。
美国东部时间3月24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SEC已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最终修正案,并征求公众意见。消息一经发布,热门中概股的股价就遭遇重挫。
“一旦SEC近期关于会计审计的政策实施,如果中概股未能提供符合标准的信息,将造成从美股退市的高风险。”宝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表示,在此背景下,港股二次上市将成为中概股的“安全垫”。“我相信很多中概股都有在港股二次上市的应急预案。”
虽然蔚来汽车等公司对市场消息大多不予置评,但中概股回归的急切之情还是可以追溯的。3月26日,企业https://www.zhucesz.com/在HKEx上披露的公司简介文件“出错了”,首页名字被误写成“百度集团有限公司”。据记者了解,“世达国际律师事务所”是企名网、百度、携程等港股上市公司的法律顾问之一。
参与过多个港股IPO项目的律师王斌表示,此事可能与中概股回归项目时间安排紧张有关。中概股回归项目的准备周期比普通IPO项目短了将近一半。一旦中概股回归项目增多,律所等机构很容易出错。
中概股回归项目正成为国内券商激烈竞争的战场。以企名网为例。其联席客户经理和联席牵头经理中有中信证券、海通国际、招银国际、建银国际和国泰君安国际等国内券商。据中国有关人士透露
这一回归浪潮与HKEx近年来的变革举措密切相关。2018年4月,HKEx修改了上市规则,允许符合条件的内地企业在香港二次上市,允许不同权利或未盈利股份的生物技术公司在港股主板上市。
上述新规为港股市场开启了新的篇章。近年来,除了阿里巴巴、百度、企名网等公司相继回归外,Aauto Quicker、京东健康、美团等知名新经济公司均将IPO目的地列在了港股。“对于中概股来说,港股离主要市场和投资者更近,可以为内地投资者参与提供便捷的渠道,融资成本相对较低。”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梦说。
香港股市的流动性问题近年来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方面,沪深港通的开通带来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恒生指数优化、恒生科技指数落地、新经济公司增多等结构性变化也在吸引海外主动和被动资金的持续流入。
资金的涌入极大地活跃了香港股市,为有意回归的中概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新经济公司云集港股,使得国际新经济投资者更加关注这个市场。这使得中概股在香港股市的二次上市能够以更好的价格获得一笔资金。”资深投行人士王说。
与此同时,HKEx也试图以更优化的上市体系来促成中概股的回归。3月31日,HKEx提出相关咨询文件,建议大幅放宽中概股在港二次上市的限制。其中,建议取消“创新型企业”的资格限制,允许经营传统行业、没有不同投票权结构的中概股回归。
此外,HKEx还计划降低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二级上市的市值门槛。即在没有不同投票权结构的情况下,在境外上市满5个完整会计年度,市值超过30亿港元;或境外上市2个财年且市值超过100亿港元。
上述公众咨询将于5月31日结束。HKEx预计,截至3月29日,约有18只中国股票将满足下调后的市值条件,未来可以申请在港股二次上市。
估值红利可期。
从一年来的整体表现来看,回归港股不仅为中概股提供了“安全垫”,也促进了中概股的市值和流动性。“双重上市可以更好地避免或纠正短期市场情绪对公司市值的影响。”某券商投行部负责人表示。
虽然公司在美股和港股的股票可以互换,回归后两个资本市场基本没有价差,但回归的消息对中概股股价的提振作用依然明显。比如2月23日公布回归港股时间表时,携程美股盘前涨幅一度扩大至15%。
一些中国股票在香港股市的交易活跃度已经超过了美国股市。对此,CICC估算了一组数据:今年2月,https://www.zhucesz.com/在https://www.zhucesz.com/港股市场的日均换手率略高于https://www.zhucesz.com/在美股市场的换手率。阿里巴巴2020年6-9月港股换手率也高于美股。此外,阿里巴巴港股成交额从2020年7月的https://www.zhucesz.com/增至2021年3月31日的https://www.zhucesz.com/。
“美国投资者可能不太了解中资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所以公司估值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在CICC看来,中概股回归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让中资企业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让这些公司的长期用户进一步成为投资者。
虽然这些公司目前还没有被纳入港股通,但是南股
CICC认为,内地投资者本身更青睐新经济领域,对科技和消费龙头有很高的投资需求。目前,二级上市股票尚未纳入港股通,内地投资者对二级上市股票的投资渠道有限。如果未来二级上市股票纳入港股通,交易活跃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据中概股资深投资者分析,未来中概股估值将由港股和美股投资者相互博弈,结合公司自身经营情况和未来发展的战略方针决定。相信涌入港股市场的资金和投资者会给予中概股更好的估值支撑。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上市条件相对宽松、周期相对较短、融资效率相对较高,即使难免海外资本市场“水土不服”,新经济企业仍然选择漂洋过海登陆美股市场。
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今,这些在新经济领域大放异彩的中国股票,有了历史性的机会回国,面对更熟悉自己商业模式的投资者。然而,回归只是为中国证券交易所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如何充分利用港股市场实现综合实力和规模的跃升,还有待探索。
报告/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