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杂志
信心是关于创业者把钱放在哪里,用在哪里,是否愿意赌上自己的生命。
陈文
最近在各种媒体上,出现了一些关于中国制造业的声音。
今年一季度,越南出口总额超过深圳,引起广泛讨论。第一季度,越方在https://www.zhucesz.com/,的商品出口额达到亿美元(约5842亿人民币),深市第一季度的出口总额为4077亿人民币。但大多数讨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越南的出口额在2019年超过了深圳,此后一直保持领先。
越南50多亿美元的出口包括五大类:手机及零配件、电子产品、电脑及零配件、机械设备及其他辅助工具、纺织服装、鞋类。越南的出口产品还是以组装加工为主,技术含量低,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其贸易细分数据显示,中国是越南最大的进口来源。2022年第一季度,越南从中国进口276亿美元,对华贸易逆差143亿美元,同比增长21%。某种程度上,越南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中的角色与二十年前的中国相似。
产品越复杂,产业链越长,这种分工就越明显。长三角部分汽车供应链企业表示,受疫情影响,从日本厂商订购的电机交货期至少延迟了4个月。虽然电机是在越南组装的,但是芯轴是在中国制造的,这就耽误了产品的交付。制造业似乎越来越像一根缠绕在东西方的大线,牵动着一根线,不知不觉又牵起了另一根看似不相干的线。越南出口超过深圳的担忧背后,确实反映了对中国制造业未来的担忧。
近两年出现了贸易摩擦、供应链中断、疫情等诸多困难,导致生产秩序混乱,给制造业带来很大冲击,部分企业开始对未来持谨慎态度。
然而,这种冲击会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系统性危机吗?会不会导致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制造业在中国是如何成长的?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一个自然自发的“成长过程”。企业之间相互竞争,行业之间相互联系。通过半个世纪的累积增长,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制造体系。201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成为世界第一,2010年装备工业总产值成为世界第一。产业链全部打通,背后是无数企业的奋斗。
2010年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有量的扩张,还有越来越多质的提升。行业更注重核心技术,企业更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方面,制造业的绝对规模进一步提高,从占全球份额的五分之一提高到三分之一,未来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另一方面,中国制造复杂产品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硬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随着规模的扩大,产业运行的规则也发生了变化,业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业界很担心短板,各种卡脖子的技术让一些人望而却步,认为很难赶上发达国家。但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不足,意识到我们之所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不足,正是因为我们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得了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行业在全球战斗力排行榜上从默默无闻到名列前茅,发展到一定规模。短板自然暴露,规模进一步扩大。一些隐藏的短板可能会暴露出来,获得行业和政府的关注,然后就可以吸收资源,最终短板慢慢变长。
一些媒体的文章提到了造船业。上世纪80年代,当中国建造第一艘出口船(船王包玉刚项目)时,一切都是学习和模仿。当时不能说穷,但也不能说有什么国际竞争力。就我们所见,全是短板,几乎没有长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船舶工业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一,占世界一半以上。然后大家担心很多核心技术不能自主,高技术的船造不出来。然后几年后,一些技术被突破,一些产品可以自己做了。比如LNG船,以前依赖进口,但逐渐沪东造船、江南造船、造船重工开始涉足该行业,他们开始登上国际舞台,也可以向日本客户提供产品。
熟悉中国工业的人可以发现,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工业的不断扩张,解决发展中短板的例子很多。比如十年前卡脖子的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现在已经部分被进口替代。十几年前,大家都觉得日本帝人公司高不可攀。现在,至少有五六家国内企业开始挑战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工业机器人规模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
这种力量使我们能够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随着规模的增长,企业有盈余时自然会主动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产业创新的过程。工程、光伏、动力电池、机器人行业都经历了爆发式增长,然后生产工艺、关键零部件、设计水平、核心设备、终端产品都在飞速进步。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中国创造长期增长的力量持续下去,我们就不必害怕短期的困难。最近两年,尽管受到各种冲击,但增长的力度仍然存在,一些行业有加强的迹象。比如3C,动力电池产业已经开始具备世界级竞争力,工程机械产业可以和发达国家竞争,光伏产业已经形成全产业链竞争力。
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心差异
中国工业增长的本质力量是什么,能否长期持续?我们最近对企业进行了几轮采访。
一些企业提到了市场规模。无论是2B还是2C,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https://www.zhucesz.com/倍,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规模大于美国和欧洲加起来的总和。超大规模的市场有利于超级产业链的孕育。所以即使出现疫情,特斯拉也会在上海扩建工厂。在工程机械、船舶、电子、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可见超大规模市场的威力。
规模效应是工业世界最重要的力量源泉。有了规模,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测试验证新技术,不断创新流程,升级管理方式。国内几大家电龙头的制造水平正在超越日韩,创新管理已经开始。
这导致一些外国企业学习和效仿中国企业。日本三电集团被海信注资后,开始进行“海信式”改革。海尔收购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后,扭亏为盈。虽然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但是大规模制造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开始带来经验、知识和技术。
一些企业还提到了人力资本。中国拥有巨大的工程师资源,2010年中国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在https://www.zhucesz.com/是亿,目前在https://www.zhucesz.com/是亿,预计到2030年https://www.zhucesz.com/将超过亿。人的因素非常重要。无论是企业、大学还是研究机构,都在加大研发力度;活动必须得到有经验和知识的人的支持。例如,对于一些大型项目
供应链的完整性和效率也为增长提供了力量。深入的供应商网络、大量熟练劳动力和发达的物流基础设施帮助中国制造企业比大多数经济体更快、更低成本地生产商品。中国强大的供应商基础也是这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超过140,000家机械供应商,其中电信、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行业的https://www.zhucesz.com/制造商和供应商有10,000家,交通设备行业的https://www.zhucesz.com/企业有10,000家。
这些原因更多的是力量的构成,或者说是成长的助推器,但似乎仍然不是力量的来源。就像内燃机汽缸里的油,每次点燃都能带动工作,但点燃燃料的电火花从何而来?我们找了很多商界的朋友,一直在问上面的问题。聊着聊着,问题似乎就清楚了。在上述增长势头的背后,最原始的力量其实是大家对中国制造的信心。
产业竞争力的一个特点是,当前的绩效往往取决于前期投资的积累。企业家所做的投资,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产能扩张,都取决于对未来发展的预期。每一个企业有形的成长都源于那些无形的地方,比如企业对技术实力的信心,对市场成长的信心,对合作伙伴的信任。有了这些无形的东西,企业就可以放心投资,甚至可以倾其所有。
信心是关于企业家把钱放在哪里,用在哪里,是否愿意冒生命危险。在疫情爆发和对供应链的影响之后,我们看到很多外资企业仍然加强在中国的布局,因为他们对中国市场有信心。例如,安川斥巨资在常州建设新工厂,埃克森美孚在惠州投资数百亿美元,西门子最近在南京建厂,特斯拉新宣布的上海工厂扩张计划。
无论是长期的技术短板,还是短期的供应链中断,还是目前的疫情影响,肯定会伤害到行业,但会损害基础吗?我们需要看这些外部冲击是否影响到企业对未来的信心。只要有信心,这个行业就会有弹性和灵活性,敢于投资未来,并恢复和继续增长。上述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行业尤其是大企业对未来还是有信心的。
更多的担忧来自中小企业。根据我们的调研,长三角的一些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未来的预期,调整了未来的投资决策。江苏一家工业软件公司临时解雇了大部分员工,希望疫情缓解后再开工。合肥某装备公司取消了部分新产品的研发计划,他们勒紧了身子,希望减少外界冲击带来的伤害。上海一家初创公司说出了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五六个人才。因为疫情,它做不了项目,发不出工资,选择了离开。公司的其他人都很沮丧,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一些中小企业开始犹豫扩张。一个朋友的企业年初计划在安徽建一个新工厂,扩大研发规模。同时在北京的d中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被搁置。因为看不清形势,导致大部分精力被用来保证生产的稳定,供应链不时中断。
还有一个朋友是做数控机床的。他们非常担心技术团队的信心。他们的产品需要走进生产现场,需要人、设备、环境的匹配。但最近,他们已经无法进入工厂。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团队的信心在下降,R & ampd能力也在减弱。
信心是企业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核心。中国的企业不怕市场竞争,也不会因为供应链断裂而犹豫不决。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