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范曾一幅书法作品四个字价值3000元。是物有所值还是徒有虚名?
艺术家属于一个非常强大的种族。对我们有害和病态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自然的。艺术家不应该看事物的本来面目,而应该关注事物更丰富、更简单、更强烈的一面:为此,他们应该有一种青春感,一种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陶醉感。'
“艺术至上”的人曾经断言:“美可以拯救世界!”此言一出,震惊了所有人,人们惊呼,然后皱起眉头或手舞足蹈。一些人怀疑和不同意,而另一些人欢呼赞成.前者是理性主义的追随者,后者是艺术和美的倡导者。那么,艺术家呢?答案是:他们是中间类型。因为他们至少会建立应该存在的符号,——他们是有生产力的,有创造力的,因为他们实际上是在改变和改造;他们不同于那些让一切保持不变的人。
另一方面,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是艺术家与整个世界之间的独立之物,它的自由状态注定具有暧昧的属性,即人们可以极度热爱它,也可以无限忽视它。世界上人多,自然很难调整所有人的意见。对于一件艺术品的感知和理解,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如果你关注当代中国书画界,你会发现一颗难以忽视的闪亮之星。他就是范曾,书画界的领军人物。不久前,他的四字书法作品《百川入海》估价3000元。爱好者觉得这个价格挺‘实惠’的,绝对物有所值,甚至超值。不屑者对此嗤之以鼻,称之为不值,认为四个字三千元差不多就是‘一个字一千元’,而范曾的艺术水平远没有达到这样的价值水平。
如此不同的判断和评价,让人感觉几乎迷失在迷雾中。范增写的‘四个字’有什么价值?人们对它的估价是3000元。是真的物有所值,还是徒有虚名?无论如何,我们要习惯的是,在美术馆里,掌声和嘘声永远相伴。
以‘抖动’为基础,是千言万语。
对书画界完全陌生的人可能没有听说过‘范曾’这个名字,但即使是只品过书画艺术的朋友也会听说过范曾。那么谁是范曾?他是什么背景?3354范曾,20世纪30年代末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文学世家,自幼深受艺术熏陶。后来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领域颇有造诣,被誉为中国‘当代大学者’、国学大师、书画大师。
这位身兼多职、名声在外的中国书画大师真的名副其实吗?他的书法有何高明之处?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不管关于他的争议是什么,现在的情况是:他的书画在当下的书画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动辄出几十万件看似‘简单’的书画作品。人们对他的作品极感兴趣,收藏家们渴望收藏,相当愿意为他的书画‘买单’。这说明他的书法作品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让人为之倾倒。
那么,回过头来看,范曾书法作品的争议焦点是什么?持怀疑态度的一群人抓住了他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抖”的痕迹,他们紧紧抓住这个“把柄”,认为范曾的书法只是一个“螳螂身”。
所谓的“螳螂体”旨在表明其书法笔画总是“颤抖”,字体形状像螳螂的爪子。因此,持怀疑态度的人指责范曾的书法作品没有真正的艺术价值。
在不喜欢这种‘抖’笔法的人眼里,范曾独一无二的‘螳螂身’永远不可能是优雅的,更别说和书法史上著名的‘手劲体’和‘气功体’相比,一句‘不一样’大概就是他们最后的评价了。
尽管有各种争议、诋毁、质疑和诋毁,但范曾的“书画大师”地位似乎从未被撼动,其作品始终保持着“千言万语”的价值风暴。
这不得不引起大众对艺术探索的高度好奇和渴望。从这个角度来看,范曾引发的关于艺术的讨论本身就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当人们谈论艺术和“美”时,那么民族和世界仍将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因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人民仍然在意自己的审美力量,维护自己的艺术信条,他们的创造力必将有助于整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虽然自成体系,但会接受时间的检验。
对于范曾的书法艺术,不喜欢的是它无处不在的像蝌蚪一样晃动的书体。神奇而优美的是,之所以‘爱好者’把自己的书法作品视为‘心善’,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书体像蝌蚪一样抖动。3354可见,范曾自成一体的‘螳螂身’或‘蝌蚪身’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产物。
对范曾书画作品的高度评价是“自成一体”、“独树一帜”或“出类拔萃”,并不是一种虚夸和盲目吹捧。他确实有自己的独创性和独创性。事实上,我们可以从范曾的画中找到“螳螂身”的起源。
就经典的《老子出关图》而言,其‘一模一样’的上线令人惊艳,其类似量产的气势赢得了众多藏家的喜爱和追捧;‘海纳百川’四字书法作品同样价值不菲。范曾绘画和书法的两条艺术道路是“标新立异”的。他是怎么成为一个自成一体的人的?
第一,创意是艺术的生命源泉,所有所谓的收藏热点都来自极具美感的创意作品。作为一个真正的书画艺术家,范曾自然不屑于走前人的老路。他也知道一味模仿无异于自讨没趣,只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全新笔法,才能永远保持艺术生命力。
因此,四字书法作品“海纳百川”不应被称为“螳螂体”或“蝌蚪体”,因为它是独特和典型的“范曾体”。
看似颤抖的字迹,其实充满了力量和整体感,颤抖的地方一览无余,线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纵观整个书法作品,他们立即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而正是通过范曾的创作,收藏家们获得了清新美好的印象。
二是别人模仿不来,个性极其突出。这种'爱恨''动摇'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断断续续的状态。从精神上看,是一种类似酒神精神的陶醉状态。
之所以令人陶醉,是因为它在流畅肆意的摇曳中,充满了坚定和意味深长的联系。这就好比一个人喝到了微醺的地步,不仅体态更加妩媚,而且进入了更加清醒和超然的状态。此刻,他的实力充分展现,毫无保留。
简而言之,艺术家本人的陶醉,如入无人之境,最终会感染每一个观看他艺术作品的人,而除了艺术家之外,还有人能模仿这种独特的陶醉吗?
乍一看,轻松的笔触和非正式的点画实际上包含了范曾的创作努力,这些努力与他手腕的肌肉运动融为一体。无论怎样,别人都无法模仿其中的精髓和灵魂。范曾的书法确实是自成一体的,但这还为时过早。能否载入史册,只能由时间来检验,由未来的人来评判。
有了艺术美,海纳百川。
范曾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是因为它的美,它的魅力,它的存在。既然获得了艺术之美,也就获得了‘海纳百川’的胸怀,可以承受各种极端的情感评价。这些感性的评价不仅极端,而且褒贬不一,背道而驰:很喜欢的,很讨厌的。
徘徊在鲜明的对比之间,范曾是无忧无虑的,优雅的,自由的,可能是因为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艺术之美。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去抵御世俗的各种褒贬。也许正是范曾“回归古典、回归自然”的哲学态度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发挥了神奇的作用。只有以他现在的艺术成就,才能真正达到‘利只虚心,宽容为大’的目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