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日报
据证券时报报道,1月5日,部分涉及衍生品业务(主要是雪球)的信托公司收到监管窗口指导,暂停发行涉及雪球的收益凭证产品。
1月5日,上海某头部券商发布紧急通知称:“我部接到某合作信托公司紧急通知,近日接到监管窗口指导。信托公司暂停发行雪球信托计划产品,即日起暂停我司在售的该信托公司雪球产品。请做好客户解释工作。我部将加快推出新的雪球产品寄售。感谢大家对雪球产品的关注和支持!”
有信托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我们还没收到,但听说很多同行都收到了。”也有券商营业部的财务顾问表示,有消息引导停牌,公司合作的信托公司也被叫停。
华东某信托公司内部人士甚至表示,“雪球不是早就出事了吗?没有监督和指导。还有人能逆风操作吗?”
华东某信托公司高管表示:“我们以前不放,现在也从来不放。”
数量应该不会受到影响。如果工程存在,监理不会叫你马上清理。"
一般来说,所谓的“滚雪球”产品有两种。小雪球可能收益率低,通常以收益凭证的形式发行;雪球,有较高的或有收益率,是一个奇怪的看跌期权,也是市场上的热门对象。
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期限、标的物、出售价、入售价和或有收益率。其中挂钩中证500指数的雪球异常火爆,信托、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私募等资产管理机构都参与其中。
同时之前销售火爆,也引起了监管的密切关注。
2021年8月,监管层向所有券商发文,提醒加强雪球产品的风险控制。文件中提到,目前,证券公司部分分支机构和其他销售渠道在销售以滚雪球产品为底层资产的资产管理产品时,存在销售人员未对投资者可能承担的市场下跌风险进行充分提示,片面强调“高收益”、“稳赚不亏”的情况,容易导致投资者盲目投资该类资产管理产品,发生亏损时引发纠纷。
随后9月份,雪球产品迎来监管重拳,券商资管“纯雪球产品”被叫停。
8月31日,券商资管公司接到基金业协会电话窗口指导,通知称9月份以后,基金业协会将暂停不符合条件的雪球产品备案,并要求资管、基金公司等机构停止发行未备案的雪球产品。而且要求单个产品投资雪球结构性期权的比例不得超过25%,拥有全部专业投资者且单个投资者超过1000万的封闭式集合计划可以豁免。
当时信托部的雪球产品还“安然无恙”,某券商资产经理表示:“证监会同时给银监会一纸,但不确定银监会是否限制信托和银行理财。”
直到11月,深圳证监局再次发出提醒。深圳证监局在日常监管中注意到,部分机构在销售过程中未向投资者充分揭示风险,仅片面强调“高收益”、“稳定盈利不赔”的情况,发生亏损时容易引发纠纷。
对此,深圳某券商资管公司高管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我们券商资管已经发不下去了,都是信托。”
事实上,在监管一波接一波“敲打”券商及其资管的同时,信托公司仍在积极发雪球,在监管前夕,更是加紧了脚步。
界面记者梳理了中诚信基披露的信托产品成立公告
中信邓的数据显示,从发行主体来看,华润信托遥遥领先,共发行54款产品。光大信托和外贸信托分别有近20家。据了解,2019年,华润信托已经在信托公司中率先发行了首只雪球产品。
统计显示,中海信托和平安信托也是雪球产品管理的“大户”。2021年分别成立了近20只雪球产品。合作券商有中信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申万宏源证券、海通证券。
报告/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