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历史习俗
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阴历,俗称“过年”、“过年”。据记载,中国人庆祝春节已经有4000多年了。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一个过年习俗的背后,都有一种传统的“过年味”。时光记忆推出新年特刊,为您梳理贯穿新年习俗的民间技艺,感受持久魅力,品味浓浓新年味道。
面人俗称面花、礼馒头、花糕、揉面,是起源于山西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它以糯米粉为主要材料,混合成不同的颜色,用手和简单的工具塑造出各种生动的形象。
在旧社会,面人艺人“只为谋生而流着眼泪到处走”,背着箱子,走遍村镇,做街头工作,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被当成了小玩意,上不了大雅之堂。
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进入了艺术殿堂。揉面艺人根据需要,一手拿材料一手拿。经过几次揉搓、搓揉、托举,他熟练地用一把小竹刀对自己的身体、双手、头部进行摆放、切割、雕刻、绘画、塑形,并穿上发饰和衣服。一瞬间,一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就卖出去了。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菏泽面塑
菏泽面塑历史悠久,闻名全国。菏泽面人是曹州面人。菏泽,古称曹州,地处黄河流域,天灾人祸几乎不断。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们用面条代替宰杀的动物做猪羊来祭拜神灵。这是曹州面塑中最早的面塑艺术。千百年来,当地面塑几经沧桑,几经沉浮。
随着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曹州面人已经成为集观赏和玩耍为一体的民间工艺品。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菏泽面塑艺术家足迹遍布全国,影响全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菏泽的面人就走遍了东南亚。菏泽面塑具有造型简洁生动、形象传神、比例夸张、色彩艳丽朴实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在继承老一辈传统面塑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面塑五颜六色,有花鸟、虫鱼、卡通人物、十二生肖、人像等。
霍州面塑
霍州面人被当地人称为“羊肉馒头”,在古代,“羊”是“吉祥”的意思,代表“吉祥如意”。春节前,农妇们用家人自制的精制粉,揉成小猫小狗老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柑满屋幸福乖巧的母亲等面团制品,按照当地习俗,象征万事如意,长命百岁,繁荣昌盛,和谐友爱,祝愿万事如意。
“寒食节”时,霍县人祭奠祖先用的面塑是“蛇盘”。是的,有单头蛇和双头蛇。在旧民俗中,晚辈祭祖时吃“蛇头”,寓意“杀毒头,避祸”。农历七月十五,霍县面人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筐、顶针、剪刀、针线、坐饼(就是坐在莲台上的女人的形状)、狮子、老虎、狐狸等等。
忻州面塑
忻州面塑是流传在这一地区的活的民间传统艺术。它深藏于民间,并已成为当地的手工艺品之一。新洲一带,春节期间,要祭神蒸。春节前,将面团揉成各种形状的供品,如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和马蹄铁。它是com
清明节,揉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凉菜进德”的面头。这种面头,里面包着油盐小米芝麻的素馅,做成少男少女头,以红莲豆为嘴,黑莲豆为眼,再加上面、鼻、耳、眉等。汽蒸后染色。很是天真可爱。有的还捏出一种“寒燕”,蒸熟插在酸枣树枝上,很像一群燕子在树枝上歇息。总之,忻州面塑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审美情趣的民间艺术作品清明节。
江州面塑
江州,即今天的新绛县,是山西南部平原的一个县。这个地区历史上盛产小麦,一直是山西省小麦和棉花的产地。所以逢年过节,这里家家户户都要把上好的小麦磨成面粉,做成各种面塑来庆祝节日。这里的面塑因讲究彩色点染,色彩艳丽,被当地人称为“花馍”。
江州花包子造型夸张,造型独特,尤其是“兽花包子”。在江州城乡,大部分家庭主妇都会捏花馍,一般会捏出各种普通形状。因为都是个体户,虽然水平不一样,但不影响吃饭。久而久之,一些家庭主妇熟能生巧,花包子的揉面水平也能不断提高。这种家家户户都要开展的民俗活动,造就了一大批捏包子的能工巧匠,代代相传。每当城乡人结婚,捏包子就会成为一项不可避免的活动。而且这些馒头会展示在大众面前,让他们品评。这种自发的不选举冠军的群众评比,无疑成了揉面包子的动力,成了推动面塑水平不断提高的民间评比。
山西福娃
起源于先秦中国节日,形成于汉代的习俗,是人类认识和征服自然的积淀。春节是人们了解物候历的一个关键节日,因此春节的祭祀活动尤为盛大,精致的面人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成为节日的重要表现形式。山西民间面人在春节期间的主要作用是向天、地、神祭祀祈福,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理想生活的体现。
春节面人从造型意识上来说,大多是抽象的、宗教的、理想的。枣山供奉天地,饭山和花糕供奉灶神,形状较大,表示米粉成山。晋南传说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在祖先面前献祭一只羊以示虔诚是一种习俗。把长辈和孙辈送给晚辈“乾隆”,意在吸引乾隆入官发财。
还有各种带花的小笼包,是招待客人、走亲访友的精美礼品。山西北部神仙用的枣山,很有讲究。这是因为它是作为祭品出现的。人们认为它具有某种超越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神沟通的桥梁。制作时,将煮好的面条卷成一个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等图案,有时还点缀有结、元宝、商陆、山鹿、瓜果等。并把鼻子放在五谷杂粮的眼里,出锅蒸熟,使白面与绛枣、五色杂粮、豆类在颜色上形成整体对比效果。(由万虹提供)
报告/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