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的橡胶种植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1年8月,中央作出扩大橡胶树种植的决定,要求橡胶种植扩大速度最快,其中云南发展了100万亩。经过科学家、归国华侨和知青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潜心研究,橡胶种子终于在河口生根发芽。这不仅再次证实了橡胶的种植可以在我国北纬18 ~ 24度范围内大面积推广,也打破了国际上橡胶专家认为我国不可能种植橡胶的预言。
茂密的橡胶林(1)
成立于1954年10月1日的河口第一垦区农场,即今天的河口农场,是云南省最早的橡胶农场,为开辟中国橡胶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把云南省建设成为中国第二个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提供了科学依据。1956年初,国家从华南地区抽调了一批有垦荒经验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帮助建农场,随后又从石屏、建水、开远等地招收了一些社会青年派往河口农场。1957年,第一批66名复员的解放军战士被送到河口农场。
茂密的橡胶林(2)
1958年10月,河口地区7个国营农场和附近25个农村高级合作社合并为“红河人民公社”。1959年,根据中央分局的统一安排,湖南组织醴陵、祁阳、祁东三县人员到云南支援边防建设。那一年,数以万计的湖南人告别亲人,以家庭为单位,乘火车、汽车、徒步两千多公里来到云南垦荒守边,开启了橡胶产业发展的新征程!
源地图
湖南共有5321人来到河口支脉。湖南人是河口垦区的主力军之一,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1965年到1971年,先后有336名玉溪移民和7232名成都、昆明、上海、北京、重庆等城市的知青来到红河人民公社工作,但后来大部分又回到了原籍。
源地图
1970年初,“红河人民公社”更名为“云南建设兵团第四师十六团”。在贫瘠的山涧里,河口垦区的干部职工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了营地。1974年6月26日,国家撤销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师、团、建建制,恢复云南农垦总局和国家农垦分局名称,下属单位改为农场。
源地图
由于来湖南云南支脉的人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虽然住在低矮的竹篱房里,但大多永久留在河口。据醴陵分局84岁的肖胜平老人介绍,当时他们住的竹篱屋,只要一阵风吹来,屋里就满是虫粉。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醴陵支军一路走来。
老一辈醴陵分公司人大无畏牺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也感动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辈。第二代边疆支农蒲建明说,虽然父母为河口的橡胶事业奉献了一生,无怨无悔,但父母心中始终有一份深深的怀念。正是他们牺牲小家的精神,激励着年轻一代扎根边疆,定居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