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蓝财经
这几天,上海市民都在找常延庆和郑两位高层,甚至想当面感谢他们,因为他们的一家名为“上海食品有限公司”的企业,在成立短短5天内就进入了保障物资的发放名单,被允许参与保障物资的发放。
这种火箭般的速度让很多网友感到奇怪。经过进一步挖掘,网民们意外地发现,在上海关闭期间,不仅上海食品,郑和常也在4月21日前后以各占50%股份的形式成立了另外四家与食品相关的公司。
5月23日,镇政府和企业说。
一个
未发现食品经营许可证。
这个担保单位更像是一个皮包公司。
5月22日,上海市高静镇政府宣布,下一轮日用品配送的供应商包括上海翠湖农业公司和上海盛超食品公司。其中,上海盛超食品负责供应蔬菜袋(10公斤)。
工商资料显示,上海盛超食品成立于2022年5月17日。也就是说,这家公司在成立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已经能够提供有保障的货源。
有业内人士向深蓝财经表示,我国从事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的企业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一般来说,食品经营许可需要经过申请、检查、现场核查等几个程序。通常会在受理后20天内进行现场核查。如遇特殊情况,受理可以延长10天。验收成功后,企业可在10天内拿到证书。“整个过程很难在短短几天内完成。”
上海盛超食品显然打破了常规,创造了奇迹,但尴尬的是,截至记者发稿时,深蓝财经在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并未查到上海盛超食品的相关证照。相反,一家与上海盛超食品有限公司名称极为相似的“上海盛超食品有限公司”,却拥有上海市普陀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发的食品经营许可证。
不仅如此,网友还发现,在5月14日和5月6日,上海翠湖农业仍然是蔬菜袋的供应商,而在5月22日发布的新公告中,上海翠湖农业不再负责蔬菜袋的供应,交由上海盛超食品负责。
天检显示,上海翠湖农业成立于2017年,注册资本200万元,员工规模不足50人;上海盛超食品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万元,参与人数未公布。
从注册地址看,这家公司好像也不靠谱。资料显示,上海盛超食品的注册地址为“上海市林挺镇兰公路669号(中浦园区)”,为集群地址。通俗点说,就是无数公司都在这个同一个地址注册。有多少家公司?深蓝财经可以通过企业调查了解一下。截至今天,包括上海盛超食品在内的1500多家公司已将注册地址注册在同一地址。
根据以上信息,供应商上海盛超食品仍处于皮包公司状态。
对此,有网友表示,“一个连参保人数都不敢公布的公司能成为保障单位,太不可思议了。”
“这不正常。查加梯公司也是一样的。都是2年内成立的皮包公司。只有1-3个人交钱,才敢承包加梯工程。居委会只建议不负责任,一切后果由居民承担。"
“我们这里的担保和供应企业至少要有几千万的实收资本,经营年限,相关资质认证,业务规模等硬性要求。新成立的公司连注册的资格都没有!”
“这个速度一定让阿里和https://www.zhucesz.com/感到奇怪。成立5天的小公司就能成为担保公司……”
2
之前从事媒体行业,停业期间开了5家公司。
经营范围都是和食品有关的。
现在,网民称郑和常为高人。原因是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轻松开五家公司,就像
上海勤谦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4月21日。
上海玉米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4月20日。
上海一真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4月20日。
五家公司的共同点是:经营范围包括食品销售、食用农产品批发零售;注册资本100万元;实收资本和投保人数尚未公布;股权结构为郑50%,常延庆50%。
除了这五家公司,常延庆还担任上海钟丹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御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御匠文化”)的法定代表人。在上海创办的钟丹实业已经注销,所以可以考察的只有还在运作的上海余江文化。
但从工商信息来看,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传媒公司,实收资本和参与人数均为0。常延庆为何在今年四五月份,上海疫情刚爆发,“捞油水”就转行食品行业,值得推敲。
三
镇政府和企业回应!
“所有程序都是合规和完整的”
5月23日,上海高静镇政府发布声明,大意是上海盛超食品是上海翠湖农业推荐的担保供应企业。
此外,经核查,上海盛超食品于2022年3月22日申请注册,因疫情原因于5月17日获得金山区市场监管局批准。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食用农产品批发,符合规定。
同时,镇保供工作组还通过视频连线考察了上海盛超粮食蔬菜收购场所的供应能力,经综合考虑,同意该公司承接蔬菜供应业务。
上海盛超食品股东常延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盛超食品从3月份开始申请成立,4、5月份办理手续,5月中旬等疫情好转后才办完手续。5月17日注册成立。
“大约在5月20日,一个朋友向高静镇提供了有保证的供应。镇上找他询价,他忙不过来,就推荐了我们。我们是在公司成立后收到询价通知的。估计(高静镇)应该咨询过几家公司,看看产品和价格是否符合他们的需求。”常延庆说。
此外,常延庆特别强调,他们的手续合规、齐全。
“我本来是出于好心,想为保险做点贡献,没想到从昨天开始就遇到了麻烦。”
“我们曾经是一家专业公司。看到市场上物资供不应求,有些企业不足以供应当时的业务量,于是在上海实行封闭管制之前,我们申请了一批新公司。但封闭管控后,很多程序和流程进展缓慢。”
“直到4月下旬、5月中旬,我们之前申请的公司才陆续获批。对此,相关工商部门也与我们进行了沟通和询问,并核实了我们所有的手续都是合规和完备的。”
报告/反馈